蚵女 1964
本片榮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劇情片獎 導演:李行、李嘉 演員:王莫愁、武家麒、高幸枝
以養蚵為主的水寮鄉,蚵女阿蘭與漁村青年金水兩人相戀,金水向蘭父求親,對方要索高額聘金,金水只好出海賺錢,珠胎暗結的阿蘭由於受不了村人的指點,避居姑媽家待產。金水平安返鄉,適逢阿蘭難產,金水輸血給阿蘭,終於母子均安、全家團聚。從漁村建設到愛情故事平行發展的結構中,我們看到了60年代初質樸保守的漁村社會和息息相關的人際關係,《蚵女》是台灣第一部自立拍攝而成的彩色寬螢幕影片,不僅構圖優美、也表現出寫實主義的自然美感,是「健康寫實」主義的重要作品。 (網上資料)
1963年接下「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職務的龔弘,訂下「健康是教化、寫實是鄉村」的製片方針,認為寫實電影不一定是呈現出社會的黑暗面,也可以是蘊含濃厚人道關懷的正面意義。
實際上,由李嘉、李行聯合執導的〈蚵女〉,不僅是落實健康寫實主義的首作,也是第一部國人自力拍攝的彩色闊銀幕電影。故事以台灣西部沿海養殖牡蠣的漁村為背景,講述養蚵少女與年輕漁夫的純樸愛情,並將政府對養殖業的政策包裝在內。擔綱女主角的王莫愁,因與日本影星石原裕次郎合作〈金門灣風雲〉(1963)知名度陡升。〈蚵女〉充分發揮她靦腆羞澀的氣質與健美修長的身材,配合夕陽西下漁舟點點的清麗景致,展現台灣影業在演員和技術方面的進步。
〈蚵女〉上映時,將「國人首部自力完成的彩色片」作為廣告重點,觀眾不只期待更有懷疑,因為即使是香港「邵氏」,最倚重的彩色攝影師仍是日本籍的賀蘭山(本名西本正)。
為使實景盡善盡美,劇組踏遍西南沿海,由彰化縣鹿港、嘉義縣東石、台南縣關廟鄉的布袋村到高雄縣茄萣。蚵農迎著夕陽豐收而歸的重頭戲,更分成三組拍攝,由攝影師華慧英登上直昇機,高空收錄蚵車旌旗飛揚的壯觀場面;導演李嘉搭乘竹筏拍攝近景;另一位導演李行則率隊沙洲,獵取平面鏡頭。不僅不能NG,還得把握上午八點至下午兩點的退潮時間趕拍,艱辛可見一斑。
http://talkmovie.pixnet.net/blog/post/27059966-%E3%80%90%E5%8F%B0%E7%81%A3%E6%88%B2%E5%A4%A2%E3%80%91%E5%81%A5%E5%BA%B7%E5%AF%AB%E5%AF%A6%E5%85%88%E6%B2%B3%E2%80%A6%E3%80%88%E8%9A%B5%E5%A5%B3%E3%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