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虎榮 於 13-3-2011 18:49 發表
as755935兄你好, 很高興又有一位古典音樂同好加入討論! 多謝你找來張立萍的錄影與大家分享, 看來她的普西尼劇目比威爾第劇目要好一點, 不是她的茶花女不好, 只是她的咪咪, 蝴蝶夫人及托斯卡更 ...
非常感謝虎榮兄回應! 多次拜讀您的文章,很受您的音樂素養吸引,對音樂的描述很傳神,也很中的,我研究較巧多了寫出來的東西都生硬.尤其喜歡您對孫家馨歌聲"骨肉"的一番分析,形容得更恰當.傳統民族唱法(概括指涉)比起西洋美聲唱法的確是比較強調"骨",就是結實集中的質感,除了局部像江南一帶側重柔婉風格之外,其他地域大多如此.而美聲唱法的原則,就是在扎實的"骨"上,覆包上渾厚的"肉",就是充分的共鳴.許多學美聲沒學到位,常常就"肉多骨輕","骨"不足"肉"也不可能飽滿,像您舉的Kathleen Battle就這樣;儘管他曾貴為大都會Prima Donna,但就聲音的集中度和花腔的精采性而言我認為還不如孫家馨,她主要是音樂性好,對不同風格類型的歌曲都能唱出風味,可是聲樂技巧實不咋地.孫家馨是有些生不逢時,也看過有網友說他花腔不遜色Pons呢,若當年有機會出國,成就和名氣大概也不輸後來的曹秀美,她的盛年泰半是在文革中度過,直到她錄製專集和盡情發展西洋唱法時,都已經五十多歲了,要有莫大的變化是很難的.可另方面來看,要不是經歷六七十年代什麼都強調"民族化"的洗禮,她恐怕也無法練就那獨樹一幟"土洋合一"的風格,更甭說能唱好<千年的鐵樹開了花>這般驚世駭俗的作品.
說到嗓子問題,這的確是很複雜,形成的因素和嗓子壞的狀況很多,的確不能歸咎於技巧.卡拉絲後來早衰,我覺得也不緣自風格改變,她主要是出道時唱過一段時間華格納 威爾第 普契尼一些比較重的角色,後來就大多努力於"美聲歌劇"了,至於瘦身導致嗓音問題,其實卡拉斯瘦身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事,當時正是他各方面都最巔峰的時期.追根究柢,應該是她為了表演而百分之二百的付出,用嗓過度所致.
張立萍可能是第一位唱進大都會,科芬園這些歌劇重地的華人女高音吧,她的成名作確實是普契尼的蝴蝶和柳兒,茶花女算是瞠乎其後了,但這確實是她在大都會的保留劇目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