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壇元老
四場截然不同的演出
過去半年,筆者與友人共欣賞了四個表演,當中包括一場演唱會及三場歌劇.分別是:
1. 中國新一代花腔女高音.吳碧霞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個人音樂會(日期:24.9.2011晚上8:0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 香港歌劇院年度力作,由莫華倫監製,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祭而特別製作的歌劇“中山.逸仙”(Dr. Sun Yat-sen)(日期:15.10.2011晚上7:45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3. 為慶祝香港大會堂五十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處特別委約盧景文博士重新製作的歌劇Lucia di Lammermoor (港譯:嵐嶺痴盟或魂斷南山) (日期:7.1.2012晚上7:45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4. 第40屆香港藝術節邀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演出的Cosi Fan Tutte (港譯:女人心或女子皆如是)(日期:25.2.2012晚上7:3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以下是筆者對這幾場演出的一些觀後感!
來自中國的百靈島(日期:24.9.2011晚上8:0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在2011年9月,筆者欣賞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演出者是中國的抒情花腔女高音吳碧霞,當晚她雖然帶病上陣,但並沒有惜“聲”如金,整晚傾力演出,一首夜鶯及奧林匹亞木偶之歌 (歌劇“荷夫曼的女子”中的木偶角色)的詠嘆調技驚四座,同行友人讚不絶口,據他所說,吳碧霞的木偶之歌比起2011年初維也納新春音樂會歌手所唱的還要出色!
是夜環顧四周,入座率若有八成,泰半是她的內地樂迷,本地人不算多,這可能與她在本地觀眾層面的知名度不高有關,這麼好的一場演唱會缺少了本地人的參與實在可惜!
音樂會的上半場,她特地安排了令她聲譽鵲起的“紅樓夢組曲”,由香港中樂團伴奏,組曲的原中國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更遠道而來,專誠為了捧她的場呢!下半場則以較需要技巧的大曲子為主,當中包括各地民歌及歌劇詠嘆調.
回顧整個音樂會的安排,感覺是恰到好處.一個專業聲樂家或歌手必須對自身的能力及精善範籌有起碼的認知,在音樂會的安排上要有各種的考量,這方面她做得很好,而且還能夠因應不同風格內容的歌曲,用上不同的技巧.音樂會上半場為了幫助熱身,一般的專業歌手多數會安排一些短曲細調來暖嗓子,大型曲目則留待中.下半場,吳碧霞這次的音樂會基本跟從了這個原則,起初數首的紅樓夢組曲都是短小編幅,由於曲子帶點崑曲的味道,為配合語言特質及風格,她特地將胸聲收起,改以頭腔靠點前的面罩方法為主,修尾的弱音還加點丹田的陰力,讓薄如蟬翼的極弱音於整個大廳中清晰可聞(註:細聲不等如聽不見!),西班牙女高音卡芭葉的成名絶技竟然可於此夜聽到,真是不枉此行.到了下半場的大曲子,她上下統一的聲區完全用上,胸腔加上腹部横隔膜的力量,使聲音得到充沛的氣息支持,艱深如奧林匹亞的華彩樂段,彷如流水行雲,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驚嘆不已!
音樂會後,對她的歌唱技巧十分有與趣,於是登入她的個人網頁,下載了她近年討論中西歌曲演繹技巧的論文“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 ?!—論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觀念和思維方法”,發現她這篇文章對於聲樂教學相當有用,而且還可以拿來讓學生閱讀及闡釋個人體會,從而評估學生的能力及進度,大家有興趣可往她的網頁看看 http:www.wubixia.com.cn.文章提出了數個重要課題,包括:
一個學生如能完全理解及掌握到這些理論和入門技巧,那麽他/她應該已達中上級數,具備了一定的演唱條件和能力了!
歌劇?!鬧劇?!音樂! 音樂! 還是音樂! (日期:15.10.2011晚上7:45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鑒於以往不愉快的經驗,本來早就對香港或中國音樂人創作的歌劇敬而遠之,不過初初看到歌劇“中山.逸仙”的宣傳單張時,筆者實在是有點驚豔!因為在長長的演出名單中,竟然發現和慧(後換上么紅),楊光,龔冬健,袁晨野,梁寧這班當今中國赫赫有名的聲樂家名字,有好些還是至今只聞其名,尚未能親耳聽過的,思前想後,終於下定決心買了最平的票子.沒錯,是最平的票子,因為筆者早收到小道消息,這趟由中國音樂家黃若(Huang Ruo)所創作的歌劇,音樂水平相當不濟!
看罷整場演出,筆者覺得整套歌劇其實是一個音樂實驗劇場,目的是為了實現作曲者創作無調性音樂的野心,但比起現代/近代歌劇中的無調性劇目,諸如藍鬍子城堡,莎樂美,無影婦人或露露(LuLu)等等,就明顯有點眼高手低,說是乏善足陳已是相當客氣,音樂旋律整體上不單缺乏重心,冗長的造句及歌詞還桎梏了演唱者的表現,硬要將一套只有宣序調而没有詠嘆調的劇目說成是歌劇,未勉有點牽強!若論夢魘程度,較諸譚盾的“馬可孛羅”(Macro Polo)要算是好一點,僅排在筆者個人“歌劇災難史”中的尾二.套用友人的說話,那套“馬可孛羅”實在是“Totally Emptiness”(絶對空虛),除了勉強稱得上是噪音/雜音的數段人聲外,通盤根本就是一個無美妙音樂無好歌詞,徹頭徹尾打着歌劇幌子的音樂騙局!說過這兩套劣作,我忽然想起數年前同樣由康文署委約創作的歌劇“謠姬傳奇”,雖然一樣是不滿意,但音樂的整體格局卻完整得多!
本來在這種拙劣的音樂環境下,最考指揮及伴奏樂團的功夫,但這夜香港中樂團及閰惠昌的準繩度出奇的好,閻惠昌指揮若定,整晚表演平穏突出,基本功相當札實.歌者方面,袁晨野音色依舊亮麗,無有敵手,梁寧水準保持一貫平穏,反而龔冬健則畧為減色,他所識演的宋嘉澍,由於發聲位置異常低,音域似乎不大識合他的聲線類形!么紅及楊光的演出令人有點喜出望外,聲樂底子相當好,近年在香港冒起得很快的葉葆菁,拍著她們同台演出,水平明顯還有點距離,但還是不錯的,連筆者近年有點怕聽的莫華倫竟然亦有進步,聲音變得有點輕型明亮,是可喜的轉變!可惜傳聞較張立平還要好,被視為中國當今歌劇女高音第一把手的和慧未刻到港演出,誠為憾事!
淒美絕倫的嵐嶺痴盟(舊譯:魂斷南山)(日期:7.1.2012晚上7:45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嵐嶺痴盟(魂斷南山)是美聲劇作家董尼賽弟的不朽傑作!其實六句話就可總結整套劇劇情 ,就是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爺!以為月向那方圓,誰不知原來我負卿!欲挽金玉之盟無力,只好情証來生!此劇自一八三五年首演以來,一直盛名不衰,近三十年更是花腔劇目的拱鼎之作.這套劇目上次在本地演出已是1994年的事,濶別香港舞台十七載後,再由同一製作人.盧景文博士帶回香港,是慶祝香港大會堂落成五十周年的重頭戲.
我當晚看的是第一cast,另外還有一個主力日場的第二cast.單論今次製作的整體水平(包括舞台,服裝,燈光設計,選角,合唱及伴奏),較上一次的確進步了不少!在香港大會堂有限的舞台空間內,看得出盧景文博士今次花了不少心機,務求背景、服裝、燈光發揮最佳效果,用盡場地每一寸的地方.似乎盧景文自數年前與香港歌劇院的莫華倫暗中較勁,失去了在港上演歌劇及佔用主場地的主導權後,的確有點痛定思痛,修正了不少以前自家製作的老毛病!
說回音樂部份,今次的美聲大作,不單每一位要角均有抒情優美的詠嘆調和獨唱戲份,連合唱團的音樂亦甚具瞄頭,而女主人翁露西亞瘋巔一幕則更是女高音殺手,幾乎將所有可用的音域和如花火般絢爛的炫技都用上了! 今次的合唱團依舊是擔網上次嵐嶺痴盟(魂斷南山)演出的香港歌劇社,十七年來與盧景文合作無間,各團員演來相當暢順,駕輕就熟!而指揮廖國敏和香港名家樂友的伴奏亦不錯,水準相當穏定!
主角方面,飾演男主角艾加度的男高音,是來自美國的托特.韋蘭達.於2007年已開始登臨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他的音色近乎男中音,有點徧暗,而且處理由中聲區過渡到高音區的技巧尚未完善,到了最後墓地一幕,聲音已明顯有點疲態,有點唱不下去的感覺,若不是體能好,用蠻力將聲音硬生的推上去,恐怕當晚他就要在最後一首歌曲下馬!而扮演露西亞哥哥亨利的戈凡諾,聲音相當集中穏定,水準不錯,原來他在歐美早已向威爾第男中音等重型角色進發,相信將來事業還會有一番作為.
而整夜演出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數飾演露西亞及其好友拉蒙的韓國女高音李尚恩和唐景瑞.
近年韓國歌手人才輩出,尤其是在高聲部方面.今回的李尚恩肆業於韓國首爾國家大學,後負笈紐約曼因斯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現為韓國國家歌劇團成員!她的個子並不高大,是典型的嬌小玲瓏,“重要系有腰”的女高音 ,容顏亦算不錯,加上懂得一些舞台上的戲劇肢體動作,外形相當適合演出楚楚可憐,帶點神經質的露西亞.記得當男主角於婚禮途中突然出現,及後憤然離埸時,她隨即箭步追趕,先擺出一副身心俱疲,雙眸欲穿的神情,跟着再來一招回馬槍,墮地暈倒,為她在台下贏了不少的掌聲.但露西亞這一角色由第二幕的六重唱打後,便一直沒有多少機會休息,到了瘋巔一幕,更要一口氣唱足接近20多分鐘的超難戲份,少一點體能也不可以.李尚恩一路唱來不單越唱越好,而且聲音相當寛廣通透,音量從頭到尾一點也沒有減弱或累的跡象,所有最難的裝飾音樂段,她亦沒有偷工減料,可見基本功相當札實.平心而論,她的露西亞當然未達到卡拉絲,蘇澤蘭,彼得絲或鐘.安德遜等神級女伶的級數,但已是相當難得的現場演出!她的硬功夫(技巧)現在算是有了,但在某些骨節眼處,還是給人有蜻蜒點水,避重就輕的感覺!若要更上層樓,她的軟功夫(氣息持續支援,音樂線條,造句及細節修飾)尚有待磨練!
唐景瑞上次在香港魔笛的演出已令我留下不錯的印象,今次演出拉蒙一角更見進步!除了數個音節還有點沙石,各基本音區已練得相當統一,而且音色漂亮,晶凝通透,音量亦不算少,相當有前(錢)途! 他現時已在歐洲展開歌唱事業,筆者衷心希望他能夠馬到功成!
近年最佳演出(日期:25.2.2012晚上7:3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上星期六,剛看完第40屆香港藝術節邀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varian State Opera)演出的Cosi Fan Tutte (港譯:女人心或女子皆如是).票價一點也不便宜,我與友人買了第三等票價,仍要$680,但物超所值,不枉此行!
Cosi Fan Tutte (港譯:女人心或女子皆如是)是莫札特其中一套最為人熟識的喜歌劇,當中有很多獨唱及合唱部份,歌曲旋律優美.內容大概是兩名軍官向友人誇耀未婚妻的美貌與忠貞,卻換來友人大潑冷水。軍官為力證愛人的忠貞,不惜喬裝易容,交換追求對象,有道女人心、海底針,結果雙雙鍛羽而歸,失望之餘,得好友阿方素多次勸解,重新撮合兩對新人!若大家欲為這套歌劇選購DVD 或CD, 由於市面上尚未有十分出色的DVD製作,我建議大家不妨再等一會.而CD的最佳版本,則仍然是EMI出品,貝姆(Karl Bohm)指揮,由克勞斯(Alferdo Karus)及伊利沙伯.舒雅慈歌夫(Elisabeth Schwarzkopf)及露薇(Christa Ludwig)三大絶世高手於1963年聯袂灌錄的版本!唱片編號(CMS 7-69330-2 / 0777-7-69330-2-3)
這次舞台及燈光設計方面,可算是今趟的“The weakest link”(最弱一環)!由於近年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各大劇院紛紛減省成本,奉行簡約主義的舞台設計早已大行其道,今次的製作亦不例外!至於服飾方面,算是勉強合格!
反而音樂部份的整體演出接近完美,是筆者近五年來在港所看到的最佳演譯!在一些細節的安排上,本地製作還有很多可以借鏡和學習的地方!
首先,整晚長達3小時35分的演出中,並沒有任何一處明顯的失誤,雖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要達到這種效果,默契及長時間排練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可看得出所有台上演出者的舞台肢體動作都受過長時間訓練或導演調教,就算是小如捲起衫袖的動作,都因應各人劇中的身份而有所不同,軍官有其貴族的風範,侍女亦有淘氣的一面!情節不同,各人的情緒亦跟著變化,可謂七情上面!但最重要的是舞台導演以演唱為第一重心,所有的形體動作均恰如其份,並沒有像上一次魔笛的演出般噓賓奪主,妨礙了演出者在台上的正常運作.
第三,來自英國的指揮馬克.威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及巴伐利亞國立交響樂團(Bavarian State Orchestra)的伴奏生龍活虎,將劇中應有的喜劇感和氣氛充分昇華.
其實挑選莫札特歌劇的演出者是件相當考功夫的工作,因為他的音樂對技巧純淨度的要求相當高,基於個人喜好,他的樂譜對女高音的要求又特別嚴苛!而這次演出卡士的配撘徧向輕盈,各部相當平衡!選角的人實在應記首功!
唱阿方素(Alfonso)的湯馬士.艾倫男爵(Sir Thomas Allen)可謂寶刀未老,演唱不費吹灰之力,幽默細緻,咬字一流! 唯一不夠過癮之處是他有點就住唱,因為他應是在場演出者中聲線最雄渾的,為保平均,他有點刻意放柔聲線,放細聲量!古典音樂愛好者對他的大名應早已如雷貫耳!若是初入門者,快找他的唱片或影碟聽聽或看看吧!他當年可是與費雪狄斯考等人齊名的世界頂尖男中音,初出道時曾與巴伐樂堤一起參加過有名的歐洲音樂比賽,當年大肥佬只得第三,他卻一舉摘下桂冠而回.數十年的演出生涯,足跡早已踏遍世界四大歌劇院(註:倫敦的柯芬園登台已越四十年,大都會亦超過三十年),他所灌錄的唱片更不計其數,很多已是經典版本,其中布朗尼之歌(Carmina Burana),羅西尼的“西維爾理髮師”及莫札特的“唐喬望尼”更早已被廣大樂迷奉上神壇!
演出侍女黛絲比娜(Despina)的蘿拉.特圖列斯庫(Laura Tatulescu)相當搶眼 ,舞台上功架十足,聲樂發聲功夫一流,前(錢)途無可限量!她本來自美國,多才多藝,放下小提琴家不做 ,走去羅馬尼亞學聲樂,終於得道,修成正果!可別少看她的來頭,她早已與一眾知名指揮家如慕迪(Riccardo Muti),小澤征爾(Seiji Ozawa),菲利浦.喬丹 (Philippe Jordan),詹士.康隆(James Conlon)等展開長期合作,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也早現芳蹤!
男高音方面,唱費蘭多(Ferrando)的亞歷克謝.庫德里亞(Alexey Kudrya)擁有典型的莫札特男高音聲線,音色雖不算太特出,但技巧已經好過好多人,可惜當晚他還是犯了一個唱費蘭多的普遍錯誤,墮入了一個莫札特專為男高音鋪設的小陷阱,好在修正得快,重新找緊發聲位置,否則下半場他會唱得非常辛苦!費蘭多這一角色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重點在於如何處理好中場的一段戲及二重唱.整個角色的最高音雖然只有High A, 但對很多輕抒情男高音而言,這個角色對聲音的密集要求幾乎已達極限,一首在中場出現的Un aura Amorosa絶非易予,中段數個音節還非常吊嗓,要將聲音的延展性伸至極限!況且在這首詠嘆調之前,還要應付與男低音一起唱的大笑二重唱,如果男高音的自覺意識不足,往往會在這刻如放韁野馬般與男低音在二重唱中較勁,擾亂了個人節奏和發聲位置,結果聲音唱得太白太開,在接下來的Un aura Amorosa失去聲音原有的彈性,會唱得非常辛苦!當晚的亞歷克謝.庫德里亞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幸好他見機快,否則難免出狀況!
至於女高音,飾演家姐費奧迪麗姬(Fiordiligi)一角的美亞.皮亞遜 (Miah Persson)是瑞典國王委任的宮廷歌手,樣貌還有點像Renee Fleming,曾先後登臨薩爾斯堡藝術節(Salzburg Festival),柯芬園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合作過的樂團包括柏林交響樂團及芝加哥交響樂團.她的音色相當明淨,還帶點北國(歐)歌手獨有的銀彩!而且唱法相當滋陰,一點多餘的力量也不會浪費,下半場的重頭戲,她越唱越有,連續唱了接近30分鐘尚面不改容,一點需要回氣的跡象也沒有!
而分別扮演妹妹朵拉貝拉(Dorabella)的妲拉.愛朗 (Tara Erraught)和姐姐未婚夫古列爾摩(Guglielmo)的萊文特.莫爾納(Levente Molnar)則充滿喜劇感,相當入戲,唱得亦不錯.
很久没有欣賞過一場這麼精彩的演出,實在是賞心樂事!
查看詳細資料
TOP
原帖由 LouisLee 於 4-3-2012 14:55 發表 吳碧霞唱《木偶之歌》真係幾過癮!!! 原來佢都係金鐵霖門生, youtube 有佢一段教學示範: 不過佢唱 O mio babbino caro 就硬咗 D, 同 Kathleen Battle 比尚有距離。
我聽過這首歌不下二十個版本, 粒粒巨星, 要選唱得最好的, 我仍舊會投Renata Tebaldi一票! 一般女高音唱這首歌一去到第一個高音就會縮上去, 斧鑿痕跡甚為明顯, 唯獨是她如凝脂白玉的歌喉可順滑而過!
原帖由 LouisLee 於 4-3-2012 20:44 發表 Renata Tebaldi - "O mio babbino caro" (Gianni Schicchi) 果然堅料!!! 唔知虎榮哥覺得 Florence Easton 版如何?
O mio babbino Caro (我親愛的父親)是Puccini唯一喜歌劇Gianni Schicchi (賈利.斯基基)(花名:賈利.死雞雞)中的著名詠嘆調,亦是歌紅劇不紅的經典代表作!加上電影翡冷翠之戀(即 A room with a view)選作主題曲,近十數年差不多已成女高音必修課.
歌詞內容大意是講述女主角以萬縷柔情加半分詐嬌請求父親答應自己與窮男友的婚事,否則一死了之!如果無記錯, 呢個Florence Easton應該就系元祖女主角,亦即是這一首歌的真正原唱者!她的詮釋應是最權威的無疑,因為這套劇是她與Puccini一起共同創作的.
現代很多版本的錯處是將這一首歌演繹得太過抒情,太悲/悽苦,卡拉絲如是,芭圖亦如是!其實這首歌是女主角扮苦情半試探式地向父親撒嬌,是絶不會跳河自殺的,話晒呢套是喜劇不是悲劇,所以演繹上應帶幾分少女的嬌羞,乍慎乍悲,扮晒可憐博老逗同情,Easton的版本就有這種感覺!Tebladi版雖著重柔情一面,但已經少了很多苦味,比較接近原作者心態,加上實在唱得好,所以要選最喜愛版本的話,我仍然投Tebladi的版本一票!
其實Tebaldi唱這首歌可會百般滋味在心頭!她本系出名門,父親是望族又是小提琴家,可惜她剛出世無耐,兩母女便遭負心人拋棄!禍不單行,幼年的她更患上小兒麻痺症,那年頭基本上是絶症一樣!她母親沒有放棄任何就醫機會,更帶著她往可到達的每一間教堂祈禱,祈求神蹟,結果天從人願,她奇蹟康復!她母親不辭勞苦將她養育成才,讓她入讀有名音樂學校,本希望她將來可成為鋼琴家,不料一次她自彈自唱,有位著名聲樂老師聽見,認定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美妙歌喉,力勸她改習聲樂,由於當時除了紅伶地位崇高,一般歌者生活艱苦,她母親老大不願意,後得恩師從傍開解,始能如願!她畢業後,二次大戰已完,意大利國寶托斯卡李尼(托翁)回國,籌辦歌劇振奮人心,她前往應徵,一舉功成,演出時,托翁驚嘆她如天嬾的美聲,讚美為天使之聲,從此她一帆風順,而托翁亦成了她的支持者!有一段時間二人過從甚密,曾傳出二人的緋聞.後來卡拉絲征服史卡拉,兩人便開始了漫長的舞台角力.其間她的父親曾多次欲與她相認,均為她所拒,直至母親離世,她才重拾父女之情.
一個從小缺乏父愛的歌手,竟然是這首(我親愛的父親)的最佳演繹者,真是世事難料!
原帖由 LouisLee 於 7-3-2012 17:17 發表 Nessun Dorma - Franco Corelli (Set 1080p for the best qualit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4EgIG0pew&hd=1 Nessun Dorma - Alessandro Valente Nessun Dorma - A ...
Nessun Dorma
Nessun Dorma 是普西尼歌劇.杜蘭多(Turandot)中最著名的詠嘆調,由飾演男主角韃靼王子.卡拉夫的男高音唱出.香港一般將此曲的名稱譯作.公主徹夜未(不)眠,但較正確的譯法應為“誰也不准入睡”.故事講述艷如桃李花,冷如冰霜的東方公主杜蘭多,為報先祖遭外族入侵者污辱之仇,對外族求婚者設下三度謎題,未能解答者將一律斬首示眾. 結果卡拉夫成功猜中,三個答案按先後次序為希望.血液及杜蘭多的名字.但公主反悔不肯下嫁,卡拉夫為贏得美人芳心,答應公主若她能於日出前找到他的名字,他將取消婚約並任憑宰割.公主於是下令全城人民徹夜不眠,心須殫精力竭於黎明前找出王子的名字,否則人頭落地.卡拉夫見狀躊躇滿志,甚為得意,在皇宮亭園內悠悠唱出此曲.(註:其實Turandot一名源於波斯中亞古語,意謂the daughter of Turan,故此這位東方公主的真實身份極可能是位中亞波斯公主也末定,但由於普西尼在劇中將中國民謠.苿莉花入調,又有希望此劇能於紫禁城上演的遺願,故此現今很多人經常會錯意,以為杜蘭多理所當然是一位中國公主! )
聽罷以上四個Nessun Dorma版本, Pavarotti的版本是我個人較喜歡的,其實亦一直覺得這首歌是他的“signature song”(首本名曲).卡拉夫(Clarf)是一個典型的戲劇男高音角色,要唱好Nessun Dorma一曲,比起Franco Corelli ,Alessandro Valente和 Antonio Cortis三人較為重舒情及具戲劇性的聲音(Spinto and Dramatic Voice),巴伐樂堤典型的伃情男高音音色明顯優勢全無,甚至有點吃虧,但在最高潮處,見他的聲音充份打開,聲如洪鐘,身體共鳴充份應用,爆發力驚人,較果猶勝前三人,這是技巧戰勝(補足)先天條件不足的好例子,所以我投他一票.
縱是同志萬人迷的舞台帥哥,由於對演出過度神經緊張的個性, Franco Corelli(柯雷利)的演唱生涯並不十分持久.論先天條件,他的聲音嚴格來說,尚未達致戲劇男高音的強度,應歸入重舒情男高音的類別,但卻足以應付卡拉夫一角的要求,故此他的Nessun Dorma版本亦非常好,十分有勁度,但數處地方稍唱得太開,太過海派作風,有重本錢輕技巧,abuse嗓音之嫌!
Alessandro Valente及Antonio Cortis的技巧均很好,但就是唱得太規矩,太斯文,欠缺一點應有的火氣!
雜談七 .萬綠叢中一點紅的.Don Pasquale(老柏思春)
2012年5月8日晚上,筆者應友人邀約,前往觀看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的Don Pasquale(港譯:老柏思春或帕老爺的婚事),這套由董尼賽弟(Donizetti)創作的喜歌劇,與他的另一套作品L'elisir d'amore(一滴美妙的情淚)和羅西尼(Rossini)的The Barber of Seville (西維爾理髮師)合稱意大利歌劇中的三大喜劇.故事主要講嫌貧重富的老柏因不滿姪兒要娶窮家女為妻,於是褫奪他對自己財產的承繼權,於是他老來春心盪漾,想娶妻生個胖兒子來承繼財產,結果為姪兒串同友好將他戲弄一番,最終大團圓結局.
這次的製作單位是香港教師愛樂合唱團,由舞台伴奏(香港室樂團)至服飾佈置均徧向輕型簡潔,不算悅目,但令人看得舒服流暢,而且還跟從喜歌劇加入演出當地人語言的傳統,加入不少惹笑的港式對白.關於最末這點,實是見人見智,小弟一向不甚恭維就是了!
演出老柏及姪兒友人的陳振康和葉維達,均曾跟隨名師學習,亦有過公開演出經驗,但嚴格說來,還是業餘演出者,無論技巧以至演技均有甚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葉維達的聲底不錯,可多加琢磨.
至於姪兒Ernesto這一角,一般由伃情男高音或Leggero Tenor(即花腔男高音或輕舒情男高音)出演,而這次演出的是今屆演藝學院的畢業生梁路安,他的咬字及腔口有一可取之處,就是不帶嚴重的口音(accent)毛病,這對演出純正的風格有很大的幫助.他的先天音域相當高,這類聲線的毛病一般是喉頭位置放得太高,高音有夾住上的趨勢,而當晚他亦將這一點完全暴露,技巧上的不足,令他現時的音域還局限於一段不太廣闊的音階上,以演藝學院現時每況愈下的師資,他要改善此一毛病,相信要向別處另覓良師.
反觀他的師姐林穎穎則是整晚演出的亮點(註:她的主要聲樂老師並不是演藝學院中人!),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與上年她在“一滴美妙的情淚”中的演出相比較,她的進步可謂突飛猛進,冀及的高度和專業水平,已十分接近近年頗吃香的葉葆菁,側聞她有意再往英國進修,希望她在當地好好為未來的專業演出及比賽鋪路,現時一般國際聲樂比賽的年齡上限為三十五歲,她尚有時間準備,一試身手!
雜談八.迷霧之歌.亞維濃Chants D'Auvergne (Songs of The Auvergne)
Chants D'Auvergne (Songs of The Auvergne),中譯名稱為亞維濃之歌,其實是由Canteloube於1923年至1930年間,採集自法國阿維濃(Auvergne)地區的民歌組成.當地牧羊人經常於放牧時唱這些民歌,由於該地常有大霧,故此套組曲又有迷霧之歌的別稱!整套曲子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即是"Baïlèro",是暑熱時節的最佳清心丸.
由於市面灌錄過的版本相當多.只向大家推薦史上最佳的三個詮釋:
1. Anna Moffo - 第一個介紹的版本是安娜莫芙與白頭佬.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於1964年一起灌錄的,早前Louis兄亦有介紹過.在這一個版本中,大家將可見識到白頭佬出名的音效魔術,人聲與配樂交錯,充滿靈動之美感,動態非常大,讓人彷彿置身於阿維濃區瞬息萬變的天氣之中,一剎間光明乍現,撥開雲霧即見壯麗山河大地!雖已斷版多時,但最近有一美國品牌將它再版發售,由NAXOS將它引入本地市場,有興趣的餅友萬莫錯過,若不想花時間,請上youtube找吧!
2. Victoria de los Ángeles - 第二個版本是西班牙女高音安赫麗斯於1970年代前往日本開演唱會時順道灌錄的,安赫麗斯用她那嬌艷欲滴,青葱新嫩的歌喉,將一幅尤如紅絲絨般光澤亮麗的阿維濃區織錦,躍現聽眾腦海之中.在許多老樂迷心目中,這個版本一值是不二之選.
3. Kiri Te Kanawa - 第三個版本是卡娜娃於1983年 (Canteloube - Chants D'Auvergne (Songs of The Auvergne) / Villa-Lobos - Bachianas Brasileiras [Polygram SXDL 7604])灌錄的三星帶花版本,晶凝通透,彷如仙子出入虛無飄渺間,別有一番空靈之感.
三個版本各有特色,論唱功,我選安赫麗斯,論氣氛,我選莫芙,論窩心銷魂,我選卡娜娃!講起鐘意的音樂,花心少少不為過!
雜談九.數張值得推薦的影碟
近日閒逛唱片店舖,發現數張影碟,覺得值得向大家推薦!
首先介紹的是交響情人夢(歐洲編)前.後編(很多餅友可能已經看過!).劇情雖經過卡通化的處理,但卻娓娓道出音樂留學生在外地學習生活的苦與樂,包括在孤獨,缺乏家人照顧的環境下,與友人互相扶持,面對學習的瓶頸,劇烈的競爭和比賽,影片在音樂部份的描述及見解下了相當大的功夫,是用心之作,值得一推!
其次是由英國BBC出品的Classical Designations,是一個介紹歐洲不同音樂之都歷史文化背景的節目.每一集主持人還會選來數名曾經駐留當地的著名音樂家,諸如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威爾,約翰.史特勞斯等作為詳盡的介紹對象,就每人的生平貢獻和創作首本名曲的心路歷程有獨到見解!音樂發燒友不容錯過!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6-2012 12:30 發表 唔知呢個版本虎榮哥認為如何:Jussi Bjorling - Nessun Dorma (Set 1080p for the best quality)http://www.youtube.com/watch?v=uS3WAjKQGs0&hd=1
在我心目中, 還是輸了個馬鼻! Bjorling的技巧毋庸挑掦! 但他不是意國人, 聽呢首d咬字造句,少了點意大利味道, 且太重文人素養的感覺, 與韃靼王子的豪邁風格好似有點不對譜, 果種feel怪怪地, 忽然令我想起羅文及子門真人添!
或者可以換個角度咁講, 若選造型及風格, 顧及舞台較果, Monaco或Corelli系我首選, 台上的王子應是像他們一樣的!若撇除先天條件等因素, 單論技巧, 這首歌大肥佬是我心中第一, Bjorling, Monaco 及Corelli是相差不到百份一的第二就是了!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0-6-2012 17:17 發表 啱啱搵到幾個 Gigli 嘅版本, 唔知虎榮哥又認為如何:http://www.youtube.com/watch?v=ru8Lf_SAPIo&hd=1http://www.youtube.com/watch?v=VHSG9m6xmdg&hd=1http://www.youtube.com/watch?v=vuJ5N1at ...
Gigli版本也很好,不過我仍然維持原判,大肥佬仍然是我心目中No. 1. 其實這裏眾多版本,只有大肥佬的是現場版,其餘都是錄音版本,比較起來會有一點不公平,因為以他們的級數,唱Live根本是輕而易舉,而且由於有現場觀眾互動的關系,腎上腺素增加,表現往往亦會較在錄音室高出一線,世紀女伶中,蘇澤蘭及龐絲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說現時的比較,會對其他男歌手不大公平!
若在行內以技巧及音質等因素考量,大肥佬恐怕頭五名也不入,莫論三大其餘二人!粗畧數一數,行內一般公認技巧超群,排在三大男高音前頭的起碼有(排名不分先後 ):Cruso, Gigli, Bjorling,Kraus,Gedda,Bergonzi,Wunderlich.
講開大肥佬的首本名曲,除了這首,他現場唱M'appari 亦是無人能敵的!這曲難在中段的音域相當高及吊,很多還落在過渡音區,最尾的High B flat前面,重有一連六粒F音,很巧功夫,現時很少男高音肯live唱這首歌了!
M'appari / Martha / Luciano Pavarotti
原帖由 LouisLee 於 30-6-2012 01:02 發表 「布魯圖」確係好嘢, 呢個古董錄音似乎都幾有個性, 唔知虎榮哥認為如何:ALESSANDRO BONCI - 1914 - M'APPARI TUTT'AMOR - MARTHAhttp://www.youtube.com/watch?v=IqF-L-9Rfhc&hd=1
他的音色相當温潤!
查實他的唱法與大肥佬有點不同, 大肥佬的唱法是正宗意大利美聲, 聲音是放在身體很入的位置, 經過所有傳聲管道的充份發酵, 才發張出來, 所以力量很大, 聲音很通暢, 但ALESSANDRO BONCI 的唱法用了點mask的方法, 集中明亮, 最尾六粒F音的前幾個小節, 即"Tu la pa ce"一句 (這句其實很難唱的!), 他聲音往前跑的趨勢就更明顯! 而他亦顯然明白全首歌的難處, 所以在唱完六粒F過渡音後, 不敢與最尾的高音正面交鋒, 放輕了力量, 且改用替代唱法, 將原來high B flat 的"si"音, 唱成"ah"音! 學過這首歌的男高音都知道要將原譜上的high B flat用原來"si"音唱出會困難一點, 因為si音若咬字處理得不好, 喉肌很容易會壓著喉嚨, 影響高音輸出, 相反若唱成"ah", 下腭會自然向下放鬆, 相對比較容易, 是走精面的唱法!
原帖由 HENRI 於 30-6-2012 12:37 發表 FIRST POST, 少少見面禮, 各CHING請指教 今日再聽, 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沒有令我失望 Bruck Violin concert no 1 / Michael Rabin和其它錄音Bell Telephone Houer OrchestraConducted by Donald Voorhees http://i ...
又多一個同好! 歡迎! 歡迎!
日後請多多發帖, 支持老餅古典部運作!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7-2012 11:15 發表 多謝虎榮哥, 又學到嘢!!! 唔知有冇又用 Mask 唱法但又唔使走精便照唱 Si 音嘅超級高手呢??? Caruso 1906 & 1917 嘅版本唔知虎榮哥又點睇:http://www.youtube.com/watch?v=QoHRXWJhHAU&hd=1 ...
呵呵! 唔駛多謝我! 只系咁啱我對呢首歌做過少少研究, 向人地請教過N條問題, 爭少少煩到人地掃把我出門口咁滯, 咁今時今日先可以扮吓代表! 要多謝, 就多謝解答我問題的李教授及戴教授吧!
記得我以前講過面罩唱法雖能有效集中聲線,但由於集中聲音的位置固定在一點,某程度局限了取得高音域的共鳴,技巧上未能應付將聲音伸延至高聲區及擴大音量的要求,所以面罩唱法的技巧必須與其他高音技巧混合使用才有用!以下找來Kraus及Wunderlich的版本,一個意文,一個德文,你可聽聽,他們的技巧均很高,但與巴伐樂堤的有點分別!順帶一提,Martha這套劇有兩個語言的通行版本,除了意大利文,還有德文版,當年維也納首演也是用德文的.
至於世紀歌王Caruso,當年因為他經常登台演出此劇,令此劇風行一時,可以話對Martha的流行程度功不可沒!由於天生音域比較寛厚洪亮,中低聲區比較強,Caruso的高聲區天生有點壓力,特別是High C或以上的音(這點他在數次公開訪問中也曾承認),所以他一向非常小心處理高音的細節,明白這些背景資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在high B flat這粒音,選用"ah"而不用"si"了!他的歌聲充滿靭度,密度非常大,高音好似噴泉湧出,是經過長期煅練的成果,普通人要是學他這般唱法,聲音好快會遭受到毁滅性大災難!
2012年 杜鳴高國際聲樂大賽 决赛
已屆高齡的杜鳴高近年已減少舞台演出,專注於指揮及培養歌劇年輕歌手的工作,他運用個人的號召力及影響力,近年成功巡迴各國,舉辦了數屆的杜鳴高國際聲樂大賽,2013年9月的賽事將於意大利舉行,而 2012年的賽事則剛於上月北京圓滿結束.在今屆的比賽中,進入決賽階段的選手來自二十五個國家,共有四十多人,冠軍是一名美國女高音,亞軍是一名中國新秀(友人說是靠主場之利而獲得,是否如此,看官請看後自行判斷).今次比賽除了獲得中國相關部門的頂力相助,杜鳴高亦非常有心,儘量將各地的贊助及收益資助每一位決賽選手的住宿及交通費用,讓他們可專心比賽,他還請來世界各地歌劇院的行政要員到來參觀及選秀,為各選手提供踏上國際舞台的機會.學唱的友人在北京朋友幫助下,購得了兩張罕有的入場券,直接參與其中,顯得無比興奮,賽後還一直嚷著要參加2013年的比賽! 經她介紹,在優酷網找到了當晚比賽的錄影,長達兩小時,大家請依下面的連結欣賞吧!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ExNjAxNDY4/v.swf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2-6-2012 02:14 發表 Maria Galvany sings "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 in italian 1903 Version: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gWy_gz_kM&hd=11906 Version: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BEkmejUzg&hd=11 ...
Lee兄,不知是否瀏覽器的問題,Click入上貼的Hyperlinks,小弟只能看到Durbin,Tebaldi 及 Callas的版本!Lenontye Price的聲音出名滑溜豐腴,creamy, 胸腔馥郁甘醇,還帶丁點黑色航空母艦.Jessye Norman的管風琴音色(其實呢樣系Jessye Norman向佢偷師! ),soft attack功夫一流,經常覺得本地著名女高音陳少君的聲音和技巧與她有點相似,現在聽不到她的版本,覺著有點可惜!
說回正題,Tosca (托斯卡),其實在香港還有另一較少人用的譯名,就是“紅伶血”(我鐘意這個非常文藝的譯名多一點! ).這套歌劇是普西尼自完成“波希米亞的生涯”後,於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正式公演的另一不朽傑作,全劇創作前後共花了十年時間.劇中男女主角的三首著名詠嘆調,即這回介紹第二幕的“Vissi d'arte ”(為了藝術,為了愛)、第一幕的“Recondita Armonia”(奇妙的和諧)和第三幕的男高音絶命曲“E lucevan le stele”(這夜星光燦爛),可謂燴炙人口! Tosca (托斯卡)的劇本是改編自法國劇作家Victorien Sardou的同名著作.故事主要講述畫家馬里奧.卡瓦拉多希(Mario Cavaradossi,男高音)與善妒多疑但心地善良的紅伶托斯卡相戀,但她的美貌卻為巴黎秘密警察局長斯卡皮亞男爵(Baron Scarpia,男中音)所垂涎;當馬里奧.卡瓦拉多希收容逃犯的事件曝光後,斯卡皮亞男爵便將他扣查虐待,脅逼托斯卡與她相好並同時透露馬里奧友人(即逃犯)的行藏,還假意應承事後悉放二人他往,實際斯卡皮亞早已打算要獨得美人,且暗中設局要殺掉馬里奧及其友人.托斯卡不堪壓逼,錯手殺了他,而馬里奧最終亦被槍決,托斯卡接受不了殘酷命運的播弄,選擇跳下高樓殉情而死. 而“Vissi d'arte ”(為了藝術,為了愛)這首曲子,就是在第二幕,托斯卡飽受斯卡皮亞男爵脅逼欺凌時,感懷身世而唱出,首兩句歌詞開始即道出托斯卡的感情非常純淨,只為了愛情及藝術而生,從不作傷天害理之事,接著絃樂及豎琴聲響起,彷彿將旁人慢慢帶入托斯卡的思緒當中,聽她於淚眼朦朧中憶起前塵往事,細訴自身如何仰天行善,直到最後兩句向天長問為何好人遭受惡報時,益發顯得所有生路一一斷絶的可怕和悲袞,讓人不得不同情托斯卡的景遇. 卡拉絲一生演過的歌劇角色不計其數,但演得最多的不是令她聲譽鵲起的諾瑪或露西亞,而是托斯卡,沒記錯的話,她十八歲出道時所主演的第一個角色就是托斯卡,而她離開舞台所主演的最後一套歌劇亦是托斯卡.她雖已離世三十五年,但還是一直被公認為這一角色的最佳演繹者,而對她在這方面成就的最高奉承,莫如得到另一旗鼓相當對手的認同,傳聞當年德國天后.舒雅慈歌夫就是因為看過她的現場演出,認為難以超越,為免人家貨比貨,決定始後絶不再演托斯卡一角!
不過最諷刺的卻是卡拉絲其實並不喜歡這一角色,最起碼表面上如此,她曾向友人透露,托斯卡的性格和一生遭遇太過悲慘被動,太受命運操控,與她剛強,喜歡主動爭取的性格不符,所以她自謂不喜歡這一角色云云!不過我卻覺得就是因為她骨子裏的性格有點像托斯卡,她怕一語成讖,同病相憐才會這麼說,正是崩口人忌崩口碗是也!由她傳記得知,她雖看似剛強,內心其實十分脆弱!大家回看她一生事業的起伏,她遭受希臘船王始亂終棄,最後對簿公堂的愛情遭遇,凡此種種,有那一樣不是遭受命運擺佈,與托斯卡何異! 卡拉絲與Tito Gobbi和Giuseppe Di Stefano組成的鐵三角,曾於1953年為EMI唱片公司灌錄過這一套歌劇的足本錄音,一直是樂評家及樂迷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版本,而這亦是這套單聲軌道錄音CD至今尚未斷版的原因!
From 1953. with Victor De Sabata conducting
若數著名錄影,她與Tito Gobbi於1964年在柯芬園(Covent Garden)(已出了DVD)的演出,則更是後輩難以冀及的巔峯之作.曾幾何時,有樂評家說過,只要聽她唱出第一句“為了藝術,為了愛”,就知什麼是藝術的評語,雖然可能有點誇張,但她聲情並茂的演出,的確是具有攝人的魔力!記得十數年前曾將一張錄有她1964年著名演出的LD送與英國友人,他後來告訴我,有一次正在家中欣賞第二幕,剛好有一個從不喜歡歌劇的朋友到訪,那時電視上正播著卡拉絲演唱的Vissi d'arte段落,他那個朋友好像中了定身咒一般,呆呆的看著卡拉絲,友人洋洋得意,也不出聲招呼他坐下,就由得他站著看畢整幕演出!
scene Vissi d'arte - Tosca - Covent garden 1964 (10:40開始)
雜談十
聲樂老師
喜愛歌唱的友人相當幸運,不單聲線得天獨厚,連她的聲樂老師在行內也相當著名,是唱和教均有相當口碑的那種,學生成才的亦大有人在!因着老師的群帶關系,香港數得出名字的聲樂家或老師她幾乎都認識!小弟沾了她的光,亦有幸認識了當中數人及他們的徒子徒孫!雖然手上沒有香港聲樂老師的統計數字,但隨著近年歌劇及音樂劇的日益普遍,再加上本土培養或放洋留學歸來的聲樂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以及一些本在國內接受正統訓練,後移居香港的教授老師,相信這個數字也不在少數,當中人才良莠不齊,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聲樂老師,是件相當考功夫的事情,某些時候還要相當的彩數才行.
也許有人會說,教學雙長,何不直截了當,找個當紅的歌唱家做老師即可,老師既然富有舞台經驗,不就應該教得更全面嗎?!這個想法未嘗不是沒有道理,但想深一層,就會發現有嚴重的漏洞!第一,不說派別的問題,聲樂的經驗可謂人人不同,各個聲部的要求重點亦有差異,要判別人聲的好壞,耳朶聽聲的功夫少一點也不行!一個當紅的歌手未必具備這些條件,教人的功夫亦必到家,有時你聲音不屬於她或他唱開的類別或聲部,她或他就會可能一籌莫展!第二,當紅的歌唱家自然十分多演出的邀約,自己有時都分身不下,那還有這麼多的精力應酬學生,來個教學雙長!小弟親眼見過一個當紅歌手的年青學生,學了接近足足一年半的光景,不單進展緩慢,連一些最基本的聲音集中、靠前和靠後的概念也不會,基本功就更別說了,結果因為考試期臨近,家長發急,最終還是請了祖師爺出山收拾殘局!
按筆者近年觀察所得,現時香港老師一般都是着重教面罩發聲一類的技巧,懂得教真正意大利美聲的為數不多,當中有兩位相當著名的也已退休,只剩得他們的徒子徒孫在努力,但論教授的功夫則遠不如兩老了!這個怪現象以前已分析過,在此不再贅言了!不過,真心想研習聲樂的朋友也不用太擔心找不到好老師,希望下面的數個準則對大家有所幫助吧!
雜談十一
音樂會的準備工夫
講起學生音樂會,很多研習聲樂的人,一生最大的夢想當然是能舉辦一場專屬於自己的音樂會!撇開預留場地或宣傳等行政準備工作不談,一名聲樂演出者要準備一場音樂會,她/他要起碼達到或做到下列的一些標準及禮儀,才能算是稱職,對得起自己經年的學習,以及買飛入場的聽眾,要記着聽眾可不都是聲樂家的親朋戚友,他們買票是因為對演出者的水平有一定的祈望!
民族/地方歌曲:
古典聲樂曲:
神曲:
藝術歌曲:
音樂劇:
歌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wfTqCBaA7g&feature=related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11-2012 00:24 發表 唔知虎榮哥覺得呢位姐姐仔唱成點? Tiffany is the Youngest Soprano who singing at the Carnegie Hall, New York Miss Lau has finished a programme recording in TVB City. <接受 ...
你又唔駛拎佢同音樂史上其中一位最美的元帥夫人(史特勞斯.玫瑰騎士)Lisa Della Casa (這個是她的真名,Della Casa是她的本姓,意思為美麗的小島,多麼美的名字!)比較!根本唔同級數麻!
剛剛睇完佢個網! 佢D網頁主要目的是替自己招生意及介紹自己,sell吓自己難免,不過又未致於太過自吹自擂!平心而論,覆歷及師承都唔算特出,本地比她唱得好的亦大有人在!在香港要走這條路要有一定的決心及毅力,她天生的聲音條件不錯,中低聲區相當豐滿有力,她肯試亦是件好事,不過收學生最好遲一點,待吸收多一點知識及經驗才說!因為她的技巧,特別是高聲區還有可改善之處!除了氣息呼吸方面,她現時唱歌還是未合乎聲音的經濟原則(即省氣省力),以最少的力氣發出最輝煌的效果才是王道,聲音才會歷久不衰!她好些地方顯得太用力,未能做到舉重若輕,表明技巧有點問題,需用體能替代,用力將高音逼出,這點你聽回Della Casa的版本比較一下就會明白.此外,她雖然明白唱歌時下腭要放鬆的原理,但似乎忽畧了再將下腭再稍微推前的第二步(又或者根本不懂),所以某些音好像壓著喉頭,出了點不美的喉聲,你再回看她的表演片段就會留意到!由於喉頭聲音安放的位置有時太過靠後,她的聲音越往上爬,彈性就少了點,壓力一出現,就要用力推,發出的高音就會變得比較扁,欠缺圓潤!要大聲還可以,要聲細可聞的高聲區極弱音就恐怕力有不隸了!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5-2013 21:09 發表 Universal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Ms. Durbin with Franchot Tone in "His Butler's Sister" (1943).Edna Mae Durbin was born on Dec. 4, 1921, in Winnipeg, Manitoba, and grew up in Southern California, ...
Lee兄也不用太傷心, 她的一生應沒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