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12
發新話題
打印

找人談粵語片

引用:
原帖由 虎榮 於 28-3-2012 01:18 發表   好多後生仔女都俾呢套戲首主題曲扼左! 其實呢套系愛情錯摸喜劇始祖, "揾d火灰, 襟d貓屎"都系呢套出戲出o既!


我估當年買飛入場嘅觀眾都俾個戲名呃咗!!!

如果心水清嘅, 就會發現秋官套《流氓皇帝》大結局用《愛在心內暖》令李司棋恢復記憶都係喺呢套戲處偷橋。


《鳳閣恩仇未了情》- 麥炳榮 鳳凰女 Studio Version
197X



(合唱)癡心化夢幻,耳畔聽風雪聲,愁夢散。情無限,人自痛傷惜別,珠淚向檀郎泛。何日再會呀,永不複還,萬裏關山,那孤雁,長記在我心間,相思兩地夢更難。

(男詩白:異國情鴛驚夢散,空餘一點情淚濕衣衫。)
(男)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鳥南飛,鳥南返,鳥兒比翼再歸還,哀我何孤單。
(女)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今宵人惜別,相會夢魂間,我低語慰檀郎,輕拭流淚眼。君莫嗟,君莫歎,終有日,春風吹度玉門關。
(男)情如海義如山孰惜春意早欄珊,虛榮誤我,怨青衫。
(女)憐無限,愛無限,願為郎君老朱顏,勸君莫被功名誤,白少年頭莫等閒。
(男)柔腸寸斷無由訴,笙歌醉夢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女)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地北與天南,愛郎情未冷,情未冷。
(男)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鳥南飛,鳥南返,鳥兒比翼再歸還,哀我何孤單,何孤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P

引用:
原帖由 Potato 於 31-3-2012 00:00 發表 我都知會回答這個問題的高人一定係虎爺你~~ 還有一個傳聞,聽說寫這個劇(是編劇還是原著?)是一個年輕人,但完成後不久便過身,是否真有其事?


原著係何少保, 當年應該已經一把年紀:

http://naichailau.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4668.html

  (藝壇趣事) 麥炳榮條氣唔順


       六七十年代,雖然巳經有了電影和收音機,但大戲仍然是普羅大眾最喜愛的娛樂.當時戲班分踞多間戲院演出,都各有忠實的擁躉.

  由麥炳榮和鳳凰女領軍的大龍鳳劇團,是當時賣座戲班之一.因為佬倌的陣容很不錯,除了麥炳榮和鳳凰女之外,還有朝氣勃勃的林家聲做小生和陳好逑做幫花.

  班主何少保看見林家聲和陳好逑的台下聲氣很不錯,腦筋一動,便把他們兩人分拆出來,另組一班,這就等於多種了一株搖錢樹.林家聲和陳好逑領軍的班牌就叫做慶新聲劇團.

  本來,當時粵劇觀眾那麼多,增多一個戲班本來是平常事.可是,班主何少保不知有心抑或無意,郤把兩個戲班安排在同時演出,這就變成大龍鳳與慶新聲打對台了.

  何少保老奸巨滑,時常在兩邊撥火.他對麥炳榮說:「你們是老招牌,如果跑輸過新仔,就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又向林家聲說:「後生仔要爭氣,唔好俾人睇小.」於是兩個戲班都落力演出,鷸蚌相爭,當然是何少保這個漁翁得利.

  麥炳榮有個綽號,叫做「牛榮」,脾氣唔好而且心眼小.有一天,他在戲人茶市的新新酒樓約了班主何少保談事情.何少保來遲了,說是在看慶新聲排戲.麥炳不屑的說道:「做了成世戲都要排戲,難道他的師傅以前冇教佢做戲?」

  麥炳榮還有一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他是跟薛覺先出身,但老薛始終沒有認他做徒弟;反而在晚年收了林家聲做關門弟子.

  不過,他有一件事很覺得安慰.他和鳳凰女合唱的一曲「鳳閣恩仇未了情」,真是家傳戶曉.他很驕傲的說:「人人都說我是豆沙喉,但人人都唱我枝歌.」這也是事實,因為林家聲的戲曲,確實沒有多少人會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P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704723.html

 

《胡地蠻歌》作曲者朱毅剛點滴記

 

粵劇界的音樂人,並非全是土生土長的。像今期本篇所談的主角朱毅剛,他的童年及少年時代,都是在馬來西亞渡過的,至戰後才來香港發展他的音樂事業,而且取得很大的成就。

 

  朱毅剛(一九二二 ── 一九八一),原名朱致祥,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在音樂界綽號「大腸」。二弟兆祥,綽號「細腸」;三弟慶祥,綽號「粉腸」 ,人稱「朱氏三雄」。他們與姐姐朱秀英同在馬來西亞的戲班中長大,姐姐是著名花旦,後轉丑生。而三雄則得到全面的音樂拍和訓練。大哥朱毅剛最擅長吹色士風,還懂玩奏小提琴、鋼琴、二弦、三弦、南胡(即二胡)、古箏等。

 

  據王勝泉的一篇論文:「名音樂家朱慶祥口述粵劇歷史」所記,朱毅剛在一九四七年的時候離開馬來西亞到廣州發展,初期在張活游領導的「日月星劇團」拍和。解放後,轉到香港工作,參加拍和的第一個劇團是「興中華」,由白玉堂和鄧碧雲主演。約於五一年開始與白雪仙合作,所以後來任白組成「仙鳳鳴」班牌,朱毅剛是順理成章的隨即加入,擔任音樂領班之職。約在一九五七年,朱毅剛受同業鼓勵,開始嘗試撰寫新譜子,第一首曲是為《西樓錯夢》一劇創作的《巫山一段雲》。

 

  在那篇論文裡,王勝泉還說,朱氏的創作,不但旋律動聽、作品眾多,作曲速度也是十分驚人的,經常即席應邀寫譜。比如著名的《胡地蠻歌》(特為粵劇《鳳閣恩仇未了情》所譜寫的小曲)便只花了一個晚上就寫好,據云當時正印花旦鳳凰女還擔心這樣倉卒寫成的新譜可能是「行貨」,豈料竟成經典。因此,朱毅剛有時寫好譜子後,會過幾天才交出來,免被誤會是草草了事的行貨。

 

  據王勝泉整理出的作品名單,朱毅剛歷年來為各粵劇團譜寫的譜子,數量逾五十首。其中有不少都是為人熟悉的,除了上面提過的《胡地蠻歌》,像《雷鳴金鼓戰笳聲》裡的《踏雪驪歌》、《龍鳳爭掛帥》裡的《錦衣回》、《無情寶劍有情天》裡的《琴簫怨》及《三夕恩情廿載仇》裡的《古人新詠》等。走筆至此,筆者倒是盼望,希望朱氏的這些譜子創作,能早日得到輯訂出版,不然,時日一久,難免湮沒。

 

  說起來,近年筆者曾研究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粵語片裡的原創歌曲,其中發現有幾部電影,朱毅剛是有份參與歌曲創作的。比如在一九六二年五月廿三日首映的《似水流年》(左几編導,張瑛、白燕主演)、一九六三年四月十八日首映的《雙玉蟬》(左几編導,白茵、江漢主演)以及一九六四年一月廿九日首映的《恨海情花》(左几編導,周驄、南紅主演),這三部電影,朱毅剛都有參與歌曲創作。不過,經筆者努力,只能從香港電影資料館有收藏的《恨海情花》特刊裡找到一首《我的慈母,你在何方》。然而特刊裡這首歌的曲譜上並無作曲作詞人的名字,只是依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有關資料,相信這首歌是李願聞寫詞,朱毅剛譜曲的。其實,按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有關資料,我們亦可知道電影《雙玉蟬》裡的歌曲,名叫《秋思》,左几作詞,朱毅剛撰譜,白茵主唱。耐人尋味的是,資料中又說這《秋思》調寄《滿庭芳》,這《滿庭芳》跟同名的宋詞詞牌不知有沒有關係。

 

  回說《恨海情花》裡的那首《我的慈母,你在何方?》從曲譜可知,其歌調是以乙反調的音階構成的。據筆者觀察,以乙反調寫的粵語電影歌曲,在五十年代尚屬普遍,踏入六十年代之後卻所見不多。現在增添了朱毅剛的這一首,頗覺難能可貴。

 

  接下來,筆者倒是蠻有興趣探討一下《胡地蠻歌》這個譜子何以有一份特殊的魅力,傳揚近四十九年而不衰。首先是它有一個十分動聽的過門,在整首歌裡出現了三次,使聽者印象深刻。其實很多廣東小曲都會使用這種北方人稱為「固定貫穿」的過門,以增強曲子的音樂感和感染力,像《紅豆曲》(又名《紅豆相思》)、《載歌載舞》(亦即《賭仔自嘆》所調寄的譜子)便是極佳的例子。其次,《胡地蠻歌》末處是首段的再現然後綴以結束樂句,這樣一小段的重覆,亦有利於加深聽者對歌調的印象。

 

  除了以過門音調作「固定貫穿」,《胡地蠻歌》還有另一種「固定貫穿」,而用以貫穿全曲的是一個小小的音群:「工尺乙士」。比如下列的字句及其所譜上的樂音:一葉(工尺乙士)、山呀(尺工尺工尺乙士)、今宵人惜別(尺尺仜尺工尺乙士)、春風吹渡(尺尺尺工尺乙士)、玉門關(士合士上合,工尺工尺工尺乙士)、早闌珊(尺工尺乙士合士乙尺工尺)、老朱顏(尺六工尺乙士)、流水落花(仜尺乙士工尺),便都有「工尺乙士」的蹤跡。這種小音群的貫穿,很能增強音樂發展上的統一感,又能讓曲調的個性顯著。朱毅剛可說是深得箇中的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P

引用:
原帖由 Potato 於 2-4-2012 00:28 發表 謝謝Louis兄解決了我多年的疑問。

 

唔使客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P

 24 12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