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舊時啲雜誌

引用:
原帖由 celia 於 29-4-2008 12:44 PM 發表   絕對同意呀George大哥,咁既風氣落去真係唔敢想像....可悲 最慘D傳媒仍是要繼續而家果D都唔知叫咩書好~正面既唔報導,有貢獻既唔表揚   做傳媒都要做下傳媒責任吧,有個帶頭之後仲個個跟風,唔 ...

 

But I think you & me also have responsibility!  If we are not buy such magazine, these thing maybe face out in the world!

TOP

香港電視 by Macaenese5354

香港電視

香港電視 by Macaenese5354

   


   

   

最近,部落格的鄰舍Muzikland寫了篇有關《香港電視》週刋的文章。筆者看了後,頓感不甘後人,在此東施效頻地寫回多少緬懷昔日家中首部電視機的出現過程,而《香港電視》作為當時的必需附屬精神食糧,很自然地也是今次的主要話題吧

兒時在澳門的家境不算是富裕,但父親還勉強有能力為家中添置了一部黑白映像的電視機。記憶中,那是在香港無線電視台啟播了的約一個月後。是從當時位於新馬路現已結業多年的"星光電器行"購買及由他們負責安裝接收天線的。安裝那天是週六的下午約四時,筆者和弟弟們屏息以待地注視着電器店エ程人員抵達家門,搬來了一部西德製造的"佳麗"牌21吋電視機、一支排骨型的天線、支架、及一束束的電線等。他們從天台上開始安裝天線,繼而舖設電線等,約共費了兩個多小時才完成了整個接駁的工程。但敗興的是在測試播放畫面時,螢幕上竟出現了層層厚厚的雪花。雖然也略可看到多少的映像(很清楚記得那時正播放着"青蜂俠"配音片集),但工程人員最終還是未能把倩晰的畫面調教出來。而時間也漸晚了,家中各人皆感無奈,惟有留待明天再行解决吧。翌日的下午,師傅們換了一部"德律風根"牌子的電視機來測試,哈哈,這次成功了!螢幕上終於顯示出頗清晰的映像,那是正在播放中的摔角比賽呀....可憐的是父親的口袋,又要少多了數百元。

家中有了電視後,《香港電視》從此當然就是我們每週不可或缺的必讀刋物。歲月飛逝,隨着家境變遷,這些陪伴着筆者及姊弟們成長的刋物早已全被丟棄。現時貼了在上部的九張週刋封面掃描圖像,只是近年間筆者在市面上所能找回的珍貴存物。而從封面中的資料顯示,亦見證了《香港電視》當年的售價加幅,由最初的ニ毫,1969年的三毫,1971至1972年的四毫,1973年的五毫,以至1975年的壹圓。

1968年8月21日出版的第47期《香港電視》之歷史內容如下:


目錄:

封面特寫:

節目簡報:



 

新節目:

 


 

 

該期最珍貴的.....結他入門(八):


荷里活日記:

 

西片介紹::

電影一週:




TOP



片集選譯:


 

 有讃有彈、有彈有讃:

 

    

   

 

彩色廣告!  七喜伴月

 

 

 

"得其利是劇"之「天方夜譚」劇照:

 

 

 

又是彩色廣告!    1968年高檔的大彩電:

 

 

 

翡翠明珠麗的電視台節目表:

 


 

 



 



 


 

 


 


 


 

 

在上列的節目表內,其中印有兩張細少但亦是頗珍貴的節目相片於左下角,分別是「星報青年節目」及「楚河漢界」。

 

 

 


 

 

 

72行內外信箱:

 

 

 

慈雲山下及老夫子漫畫:

 

 

 

音樂作品介紹及外國樂壇近況:

 

 

 

電視常識信箱:

 

 

 

歡樂今宵節目中的諧劇照片:

 

 

 

 

相關網站連結﹕

 

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3656411.html

 

TOP

香港電視 (1967-1997)

1346/844666116_bc487185f0.jpg
















曾幾何時香港有許多娛樂雜誌出版﹐90年代是筆者購買娛樂雜誌最多的時候﹐因為那時一個人在澳門工作﹐閒時也會買些雜誌來看﹐這包括玉郎電視﹑明報週刊﹑金電視等﹐好幾本至今已停刊多時。

還記得60/70年代﹐有一本非常流行的電視雜誌﹐名為“香港電視”﹐其實它與TVB電視台一同誕生於1967年﹐時屬這間電視台的官方刊物﹐早期售價為兩毛錢﹐後來加價為三毛錢。電視藝員森森因為常舉起3隻手指﹐在綜合性節目“歡樂今宵”現場為該雜誌買廣告表示售價﹐所以也因而得到“三毫子小姐” 之美名﹐“毫子”是廣東話﹐“三毫子”即“三毛錢” ﹐在現今這個年代﹐這個當然算不上是甚麼價值了﹐在那個年代還算是“錢”來的。

其實當時筆者並沒有翻過多少本“香港電視”﹐主要因為我家經濟並不富裕﹐當然也不會花這些閒錢購買。而70年代中期﹐姐姐喜歡選購特定日子的報紙﹐因為當天有副刊送﹐印象中週五晚的工商晚報及週六的星島晚報都會隨報附送副刊﹐娛樂消息對於我家並不重要﹐不過當中刊登的電視台節目表﹐就十分實用。

“香港電視”於1997轉售與“南華早報”﹐而TVB也同時創辦了TVB週刊作為官方雜誌﹐可惜“香港電視” 轉售後﹐銷量並無起色﹐數月後更告停刊﹐一本30年的長壽雜誌也告消失﹐自創刊到停刊共出版了1556期。

話說回來﹐去年筆者都曾經在一間二手唱片店﹐買過一本1973年的“香港電視”﹐為的是一些當年的節目名稱﹐其實我一向對搜集舊報紙雜誌興趣不大﹐不過60/70年代許多外國配音的電視節目﹐在本地都非常受歡迎﹐但年代已那麼久遠﹐令人留下記憶的都是翻譯了的中文名字﹐想不到在這些舊雜誌﹐也會找到許多電視劇的原名﹐對找尋原裝劇集歌曲或配樂﹐幫助不少。昨日友人寄來了幾張1970年發行的香港電視封面照﹐引發起筆者也來寫一寫這本消失已久的電視雜誌。



延伸閱讀:
陶醉的六七十年代情懷 - 香港電視



PS: 感謝 Mr Ishikawa 借出照片。
 
翁美玲的可愛,891年份是1984年11月29, 出版呢!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6-2008 15:16 編輯 ]

TOP

童年馮志豐的造型相

當時他是一位很出色的童星, 做過童年楊過, 郭靖
... 等. 有一雙很有神的眼睛 (聰明的特徵), 難怪
他現在那麼博學. 是眾童星最"爭氣"的, (不是指在娛樂界成就,
而是指人的質素及內涵)

引言回覆

TOP

金電視

引用:
原帖由 cmlwts 於 25-4-2008 10:15 AM 發表 在未有互聯網(我到千禧年才接通寒舍和網上世界,失禮晒)的年代,我等八掛精要睇八娛樂野一是看報紙、二是看電視(如K-100、勁歌金曲、週末任你點等),三是看雜誌;而雜誌在三者當中最為重要,充裕的篇幅和時間容 ...

 

李司祺和黃杏秀一起合作過一套民初中篇劇,有個1980年的封面是她們兩個的,看衣服像是一起出席什麽活動。

 

 

You also can see the inflation in these year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6-2008 14:46 編輯 ]

TOP

佳視週刊

70年代,TVB有官方刊物《香港電視》,RTV有官方刊物《電視週刊》,CTV也有本官方刊物,就是《佳視週刊》。

《佳視週刊》1976年第67期,封面是陳強、文雪兒在武俠劇《碧血劍》中的扮相。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4-6-2008 13:36 編輯 ]

TOP

這還有Chow Yut Fai & Mik Hin Yan!

 



 

齊齊玩 ! Laughing

 



(Scanned from 1983/9/1~9 《香港電視》第826期)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6-2008 23:11 編輯 ]

TOP

《電視週刊》《亞洲電視》週刊

 

Magazine Cover 
Magazine Cover

 

〈四千金〉1968年,汪明荃與禤素霞、黃楚穎、蘇潔賢演出〈四千金〉大受歡迎。

 

Magazine Cover

 

 

 

 

1983年 - 亞洲電視週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3v3vOiqds&feature=related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8-6-2008 00:51 編輯 ]

TOP

Message from macaenese5354

http://blog.roodo.com/macaenese5354/archives/4661453.html

香港電視週刋 (麗的電視刋物)

   


   

   

兒時居於澳門的筆者,印象中的60年代麗的映聲RTV,基本上只是流於適逢學校放長假期間,父母帶同筆者和姐弟往港遊玩及探訪友人,在其友人家中初嘗觀看電視映像的寶貴滋味。及至1967年12月中老家添置了電視機,開始收看無線電視台HK-TVB的節目及以其官方刋物《香港電視》作日後的每週"精神食糧",麗的RTV這名字自此也變得不陌生了。1973年12月初,麗的正式轉為無線播放制式,中文名稱變為麗的電視(麗視),並在澳門位於現時葡京酒店正門前、以往名為銅馬廣場的露天地方進行首播。記得筆者及家人也有獲派贈券在現場觀看直播節目,還目睹當時麗視節目總監張正甫,與同是該台的藝員陳依齡正在蜜運。

儘管麗視已正式在澳門登陸,本身也有其官方刋物《香港電視週刋》與無線電視的《香港電視》抗衡。但筆者家中的每週"精神食糧"刋物選擇仍維持不變,這習性就如公認的公眾慣性收視調查結果一模一像。本文頂部貼上的八張《香港電視週刋》圖片,也只是筆者於近年從坊間找到的舊刋物及掃描出來的。而從這些刋物內的資料,顯示了1972年《香港電視週刋》的售價為四毫。1973年12月麗的改為無線播放制式後,週刋也轉由南華早報負責出版及更新了刋物期數,其後內容更增加了報導其它電視台的資訊,售價則微增為五毫。1975年中,售價竟暴增雙倍至壹元。至於這本半麗視官方的刊物是在何時停版,筆者已無從稽考了。而麗的電視這名字,亦隨着1982年其控股公司被知名港商邱德根收購、在同年9月24日改名為亞洲電視ATV後逐漸消失於香港的電視歷史中。

一些當年《香港電視週刋》內的圖片及報導文章掃描版......

第383期的"黎愛蓮之歌"、"金霏之歌"及藝員龍影.....







第3期的"青春旋律"(Pop Inn)主持人陳潔靈(Elisa Chan)與李文賓(Ben Leeman)及龐碧雲......



第54期的褟素霞、紫荊花合唱團(李影、盧愛蓮、南鳳、鍾叮噹)及已出家的前佳視藝員廖鳳嗚....



 
"麗的紫荊花合唱團",由鍾叮噹、南鳳、盧愛蓮、李影組成。70年代RTV仿效TVB的「四朵金花」合唱團組成這個合唱團,但反應麻麻,不久便無疾而終。



第57期的戴偉光、鍾樸、陳美琪、黎海寧(黎小田胞妹)及"美人與新裝"文章內顯示的褟素霞、馮真、陳曼娜、黄淑儀、黃家達.....








第94期的袁曼姿.......



第111期的蔡瓊輝、鄧碧梅、林錦棠、林建明及"台前幕後"專欄內顯示的張清、張之珏、張鳳愛、蘇淑萍、吳元俊、熊良錫、陳美琪、鄒世孝、李茱廸、陳振華、張惠儀.....







筆者喜愛的1976年麗視劇集"鑄情"的主題曲(作曲: 黎小田/作詞: 黄霑/主唱: 奚秀蘭)......



相關網站:

http://www.rthk.org.hk/broadcast75/topic03a.htm
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2641355.html

相關網站:

http://www.rediffusion.info/hk.html
http://www.rediffusion.info/
http://www.rthk.org.hk/broadcast75/topic03a.htm
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2641355.html

刋載於1972年11月第397期內的節目表......


 


 


 


 


 


 

TOP

1972年5月18日-5月24日第236期的「香港電視」週刋。]

日劇「二人世界」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無線電視翡翠台繼「佳偶天成」後,推出了一部新片集「二人世界」。這套片集亦是由他兩人担任男女主角,而且,無巧不成話,這套「二人世界」安排在「佳偶天成」的原有時間播放。 「二人世界」是竹脇無我與栗原小卷再度合作的新片。它的風格與「佳偶天成」有類似之處,但橋段則完全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人世界」以一對青年為中心,故事描述在商行任推銷員的王海生,與担任芭蕾舞教師的麗子,一夕在歌劇院邂逅,由此結成蜜友,進而達到談婚論嫁的地步。 由於麗子以前已有男朋友,並且準備訂婚,此番毅然捨棄以前的蜜友,轉愛一個在街上相識不久的男子,麗子父母為之驚訝不已。 麗子之弟恒雄,尤其關心,並且屢加反對。但因他亦戀上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女人,深恐受家庭的責備,所以後來不得不與麗子妥協。 劇中人物故事錯綜複雜,發展下去,引出不少人情味的場面,更雜有不少笑料。 「二人世界」的主要人物,由「佳偶天成」的主要演員繼續合作;竹脇無我演出王海生一角,栗原小卷飾演女主角麗子,著名的青年演員青井輝彦則飾麗子之弟恒雄(他在「佳偶天成」飾樂明一角),日本名演員山內明飾演麗子之父。

[以上内容全轉载自1972年5月18日-5月24日第236期的「香港電視」週刋。]

 

1971年,汪明荃第一次成為香港電視封面的主角。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8-6-2008 00:46 編輯 ]

TOP

RTHK talk about 電視週刊

香 港 留 聲 機
主持: 吳昊,鄭啟明

半 個 世 紀 以 來 , 香 港 社 會 經 歷 了 無 數 變 遷 , 當 中 有 我 們 成 長 的 印 記 。 逢 星 期 四 晚 八 點 第 五 台 , 吳 昊 、 鄭 啟 明 選 取 中 外 經 典 金 曲 、 當 年 錄 音 片 段 , 與 你 重 溫 五 、 六 、 七 十 年 代 香 港 社 會 文 化 大 事 , 讓 你 認 識 這 個 城 市 。

 

09/08/2007  電 視 周 刊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oldhk/20070809.html

 

30/08/2007  電 視 周 刊 ( 二 )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oldhk/20070830.html

 

31/01/2008  74 年 報 刊 雜 誌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oldhk/20080131.html

 

 

TOP

Robert Chua

TOP

徐小鳳說:請把我與常人一同看待

 

 

 

 

 

 

 

 

 

 

 

 

 

 

 

 

 

 

 

 

 

 

 

封面專題 徐小鳳說:請把我與常人一同看待

       麗的有才女之稱的藝員不少,隨便數來,就有伍秀芳、陳麗雲、陳美琪等人。最近,我就發現能夠寫一手好文章的女藝員,並不只上述諸位,溫柳媚也具有一定文學修養,而一向以歌稱譽藝壇的徐小鳳,也居然要動筆作文,人有一試爬格子生活是啥滋味之意。

說徐小鳳要寫文章,不管怎麼樣,總是個冷面消息。在這之前,不但徐小鳳沒有對人說及她有這種嗜好,也沒有誰看見徐小鳳的大作。在我們的心目中,她把所有精力投於歌唱方面,奔走幾間夜總會,已使她每天的時間都填滿了工作。在筆者的印象中,徐小鳳家裡有一座鋼琴,她曾撫摸著鋼琴說:我其餘的時間,便打發在這上面。

寫文章抒發感情

一個歌星以彈琴作為消磨空閒時間上合理的,因為琴與歌本來就具有密切關係。也不知是什麼事情,觸發起她的文思,一天,她忽然對我說:「我想寫一點東西,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她說得很認真,於是我在還未有徵得總編輯同意之時,我給了她一個提議:「倘若妳願意的話,可否為本刊寫寫稿子?」也許徐小鳳事先不知我會這樣說,她忽然呆住了,半響,才期期艾艾地說:「我怕沒有人看,影響了貴刊的質量。」

徐小鳳雖然為人率直、坦誠,到這時候,也不由尷尬起來,但到底拗不過我,她最後只得說:「好罷,待我抽出時間,認認真真你寫一篇稿子,到時可要獻醜了!」
這並不表示,徐小鳳要棄歌從文,她生活在一個複雜,而又多姿多采的環境裡,所見、所聞,都是一些新鮮的事物,倘若把她生活中所見所聞,用文字表達出來,相信一定吸引人。所以我再三提醒她,不要到時「賴貓」。徐小鳳也承認,在歌壇生活了這麼多年,確實有不少事情是值得記載的,如果都能將之記載下來,定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沒有地方可以給予發表,記下來,自己看看也挺有意思。
這意外的發現,使我不再認為徐小鳳只善於唱歌,她的生活也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晚上在港九兩處夜總會跑場子、上電視、睡覺,及在家裡練琴。在這近乎刻板式的生活中,她將會在別人甜睡的時候,伏在案上,把自己感到有意義的事,寫在紙上。有一天,當我們看見徐小鳳的文章時,相信會比欣賞她的演唱,又別有一番感受!

為切身問題費神

作為一個歌星,徐小鳳一如她的同業,也經常為自己切身問題而費過神。例如,如何去適應聽眾的要求,怎樣迎合聽眾那變化無窮的喜好。好比說,現在的香港聽眾喜歡粵語時代曲,因此,她便必須多練幾首熱門的粵語流行曲,以備在演出的時候聽眾點唱。許多時候,聽眾裡面會有既頑皮、又聰明的「學生」,他們仗著自己懂得歌曲,會點一些極冷門的歌,藉此「考起」你,使歌唱者尷尬,而致下不了台。
談到這件事,徐小鳳很幸運,唱了五六年歌,竟然沒有撞過板。她說:我並非什麼歌都唱,只是在遇著這種場面的時候,我有辦法令到聽眾諒解我!因為我明白聽眾不會存心與你搗蛋,就算遇著不會唱的曲子,只要在另一方面去滿足他們,這另一方面就是坦白、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不會唱。
「我永遠不唱我覺得陌生的歌曲!」她說:「因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她就是憑著這種忠誠的工作態度,得到聽眾的支持,使能竄紅歌壇。
「妳每天晚上都唱著那幾首歌曲,會不會感到膩,甚至有厭倦的感覺?」這是一個並不新鮮的問題,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聽過那一個歌星,在回答這個問題,是出於心誠的。

做一個精神醫生

然而,徐小鳳的回答,我卻感到很滿意:「我們不能夠有厭倦的念頭,如果念頭出現了,那我們的歌唱生涯,也將隨之完結。對某首歌產生厭倦,是聽眾的問題,而我們則是解決他們厭倦的精神醫生!」
她這幾句話,滲透出了歌星的辛酸和苦悶,他們的喜、怒、哀、樂,完全為聽眾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怪不得外國有一位名歌星在接受記者訪問時,曾在熙熙攘攘的場合中,用近乎吶喊的聲調說:「請把我們像常人一樣看待!」
過份的讚揚,對於一個明星來說,往往會珍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徐小鳳已經體會到了,因此,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是與眾不同的,正因為許多人都以為像她這樣出名的歌星,生活一定是充實和快樂的,人們直覺上對她們產生的誤解,有時會使她有孤獨的感覺。
因此,她要憑著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憂鬱,女人畢竟是女人。徐小鳳的外表,是如此開朗和硬直,但她內心深處,依然保持著「弱者」的那份傷感,當你明白了,倘若你看見你在表演的時候流淚,不要感到奇怪,因為她像我們一樣,有快樂,也有悲傷! 1974年電視周刊:卡邦"

TOP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TV 4 (1977)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Associated Companies in over 175 towns in Great Britain and in Barbados, Bermuda. Canada, Ceylon, Guyana,
             Hong Kong, Jamaica, Malaya, Malta, Singapore, South Africa, Trinidad and West Africa etc.
Rediffusion ( Hong Kong ) Limited
Rediffusion House
81 Broadcast Dr
Kowloon Tong,
Hong Kong       Tel: 4424544
              RTV HQ in Hong Kong 1975
( The "Limo" is HM Queen Elizabeth Visiting HK.
Radio Rediffusion was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in 1949 featuring the wired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ly successful Rediffusion radio channels comprising one English language and one Chinese. A further Chinese Channel was added in 1956.
On 29 May 1957, a subscription Television Service was introduced using the same HF wired distribution technique as in the UK.  The service was predominantly English but a Chinese service was introduced in 1963.  By 1967 RTV had over 60,000 subscribers.  The receiving equipment was generally the Televisions and Loudspeakers manufactured by Rediffusion at it's UK factories. There was no competition until Hong Kong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 Ltd.(HKTVB) was granted a license to transmit an "off air" television programme  in November1967.
On 6 April 1973 Radio Rediffusion was offered a free-to-air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license which eventually saw the end of the cable broadcast service in the colony. The company was renamed Rediffusion Television Limited or RTV. In March 1981, Rediffusion in the sold 61% of his shares to an Australian consortium. This ended the reign of Bristish owned RTV in Hong Kong.
In July 1982, a Chinese Enterprise called Yuen-dung Company bought part of the shares.  On September 24 Lai-dik Broadcast Limited was renamed as Asia Television Limited after acquiring the balance of Rediffusion shares.
Later, in 1984, the Australian consortium sold their holdings in the company to Hong Kong businessman Chiu Tak Kan, Deacon.  Asia Television is now owned by companies of Chinese capital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Did you work for Rediffusion HK ?  What are your memories.  Let me know and I will publish them HERE !
Pictures of the RTV service staff from the early 1960's together with Pages from the HK Rediffuse. Bulletin. 
( Click th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TV HQ in Johnstone Road  1949
( Click the abov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Rediffusion Hong Kong
History
Compilled with help from:  M H Lai
Engineers pose on Ford Anglia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Ford Anglia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Austin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Austin Van C1964

Sin Kwan-Sang, Lee Chuck and Tso Wai-Sau ( 1965 )

Sin Kwan-Sang, Lee Chuck and Tso Wai-Sau ( 1965 )

RTV Studios 1968

RTV Studios 1968

Network Training Room (1964)

Network Training Room (1964)

Training (1964)

Training (1964)

(Images 1- 6 courtesy K T Chan.)
( Click the abov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 rediffusion.info  2009
eXTReMe Tracker
RTV 1 (1977)

RTV 1 (1977)

RTV 2  (1977)

RTV 2 (1977)

RTV 3  (1977)

RTV 3 (1977)

RTV 4  (1977)

RTV 4 (1977)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Associated Companies in over 175 towns in Great Britain and in Barbados, Bermuda. Canada, Ceylon, Guyana,
             Hong Kong, Jamaica, Malaya, Malta, Singapore, South Africa, Trinidad and West Africa etc.
Rediffusion ( Hong Kong ) Limited
Rediffusion House
81 Broadcast Dr
Kowloon Tong,
Hong Kong       Tel: 4424544
              RTV HQ in Hong Kong 1975
( The "Limo" is HM Queen Elizabeth Visiting HK.
Radio Rediffusion was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in 1949 featuring the wired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ly successful Rediffusion radio channels comprising one English language and one Chinese. A further Chinese Channel was added in 1956.
On 29 May 1957, a subscription Television Service was introduced using the same HF wired distribution technique as in the UK.  The service was predominantly English but a Chinese service was introduced in 1963.  By 1967 RTV had over 60,000 subscribers.  The receiving equipment was generally the Televisions and Loudspeakers manufactured by Rediffusion at it's UK factories. There was no competition until Hong Kong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 Ltd.(HKTVB) was granted a license to transmit an "off air" television programme  in November1967.
On 6 April 1973 Radio Rediffusion was offered a free-to-air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license which eventually saw the end of the cable broadcast service in the colony. The company was renamed Rediffusion Television Limited or RTV. In March 1981, Rediffusion in the sold 61% of his shares to an Australian consortium. This ended the reign of Bristish owned RTV in Hong Kong.
In July 1982, a Chinese Enterprise called Yuen-dung Company bought part of the shares.  On September 24 Lai-dik Broadcast Limited was renamed as Asia Television Limited after acquiring the balance of Rediffusion shares.
Later, in 1984, the Australian consortium sold their holdings in the company to Hong Kong businessman Chiu Tak Kan, Deacon.  Asia Television is now owned by companies of Chinese capital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Rediffuse Newsletter 1969

Did you work for Rediffusion HK ?  What are your memories.  Let me know and I will publish them HERE !
Pictures of the RTV service staff from the early 1960's together with Pages from the HK Rediffuse. Bulletin. 
( Click th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ediffusion  HK  Johnston Road  c1949
RTV HQ in Johnstone Road  1949
( Click the abov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Rediffusion Hong Kong
History
Compilled with help from:  M H Lai
Engineers pose on Ford Anglia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Ford Anglia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Austin Van C1964

Engineers pose on Austin Van C1964

Sin Kwan-Sang, Lee Chuck and Tso Wai-Sau ( 1965 )

Sin Kwan-Sang, Lee Chuck and Tso Wai-Sau ( 1965 )

RTV Studios 1968

RTV Studios 1968

Network Training Room (1964)

Network Training Room (1964)

Training (1964)

Training (1964)

(Images 1- 6 courtesy K T Chan.)
( Click the above pictures for a full size image )
© rediffusion.info  2009
eXTReMe Tracker
RTV 1 (1977)

RTV 1 (1977)

RTV 2  (1977)

RTV 2 (1977)

RTV 3  (1977)

RTV 3 (1977)

RTV 4  (1977)

RTV 4 (1977)

(Yuen-dung's English name is Far East Consort International, owned by Chiu Tak Kan Deacon)
Click here to go to the next page

TOP

近三十年香港古裝造型演變

近三十年香港古裝造型演變

1976年
  
   70年代的造型現在看來雖顯過時,不過覺得那時的演員穿上都精氣神十足,演戲也很賣力.
  
   米雪白彪主演的佳視版<射雕英雄傳>,是電視史上首部金庸劇.70年代中的佳視已起步拍武俠劇,當時的無線麗的(亞視前身)兩大台還處于觀望階段

佳視版<武林外史>,米雪,李通明(第一代小龍女),文雪兒,林巧兒為當時佳視當家花旦

楊盼盼陳強主演的佳視版<萍蹤俠影>.

米雪衛子云白彪之<廣東好漢>.既然是清朝劇,男星就該剃光頭戴辨子,最不喜歡清裝劇里的男星戴頭套上陣,既不專業也不敬業,造型也大打折扣,沒有清朝味.以前看台灣劇最多這種扮相,追朔起來,原來70年代的港劇里早已有之.

看到佳視的武俠劇拍得紅紅火火,無線再也按捺不住,于1976年拍了首部武俠劇<書劍恩仇錄>.高妙思之周綺,余安安之香香公主,黃淑儀之李沅芷.

1977年
  
   拍金庸劇嘗到甜頭的無線,又開始把古龍大作搬上熒屏.
  
   <陸小鳳>系列,韓馬利之上官飛燕,呂瑞容之歐陽情,劉松仁之陸小鳳.

 繆騫人陳複生<陸小鳳>演姐妹.
  
   <小李飛刀>先后兩位林詩音李琳琳(薑大衛老婆),溫柳媚.
  
   朱江之李尋歡.
  

70年代初中期的無線愛拍些才子佳人的古裝劇.汪明荃黃允材之<帝女花>,服飾跟甫士都象戲曲片.

1975年無線曾拍過<紅樓夢>,汪明荃伍衛國演寶黛,當年周潤發剛出道,在劇中演蔣玉涵.
  
   這是1977年佳視版<紅樓夢>,那時的佳視也是人才濟濟,許多后來演藝圈的人才當時都棲身在佳視,不知何故很快就倒閉了.
  
   寫几個熟悉的,米雪之寶釵,伍衛國之寶玉,毛舜筠之黛玉.

1978年
  
   歐陽佩珊馮寶寶黃杏秀之<一劍震神州>,改編自古龍小說<浣花洗劍錄>,馮寶寶反串男角

1979年
  
   <書劍恩仇錄>大熱后,無線又推出了<倚天>,在當時<倚天>一出,誰與爭鋒,無線進入武俠劇黃金時期.
  
   趙雅芝之周芷若,汪明荃之趙敏,黃淑儀之殷素素,加上李司棋,為當時無線”四大花旦”,第一代一姐.

趙雅芝鄭少秋汪明荃<楚留香>,雖是70年代末的劇集,造型已有80年代風格.

  1980年
  
   亞視劇余安安梁小龍的<湖海爭霸錄>,兩人主演過<陳真>,梁小龍這個”披頭士”現在古裝劇也複古了.聽說他還演過楊康,倒!他也就比武大郎高些吧

 1981年
  
   80年代的古裝劇怎能少了松雪呢.亞視版《帝女花》為兩人合作第二部劇.造型仍有舞台戲曲的痕跡。《帝女花》本就是出在港粵流傳很廣的經典粵劇曲目.

趙雅芝陳秀珠之<飛鷹>,80年代的古裝色彩好黃色,粉色和藍色.還喜歡在衣鄰袖口處鑲金邊銀邊,頭上還配上相應的彩帶金銀帶

1982年
  
   80年代武俠劇盛行,無線小生花旦人才眾多,無論扮相演技都有一定水准.大量經典作品令人難忘的演員都在此間湧現.
  
   <天龍八部>是美女集中營,楊盼盼之木婉清,黃杏秀之鍾靈,陳玉蓮之王語嫣.
  

楊盼盼的木婉清造型還是很漂亮的,有武功底子的盼盼演俠女是強項

  1983年
  
   <射雕>整體造型很棒,每個人物的的造型都極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最喜歡黃蓉和楊康的扮相.劇里黃蓉有二十多套衣服,翁美玲的蓉兒嬌俏可愛,造型師功不可沒.
  

 至今覺得,苗僑偉的古裝扮相無人能及.

1984年
  
   對岳靈珊這個造型印象深刻.那年代的女星眼影都打得很深,還有耳旁垂下的兩條卷發,原來古裝劇也有燙發的.

 <林衝>里的兩美女,陳敏兒飾林衝妻,戚美珍飾李師師,看那時的女星,擺個姿勢都功架十足,力求古代女子神韻.

<楚河漢界>石修之項羽,陳玉蓮之虞姬.慕容複王語嫣在劇中仍未成好事.

翁美玲在<楚河漢界>中客串歌姬,這身打扮實在不適合身材嬌小的她,老氣橫秋,失敗!

<楚留香>,翁美玲之桑小靖,楊盼盼之高亞男,周秀蘭之金靈芝,龔慈恩之華真真.那時的女星都很專業似的,不愧是藝訓斑出身.

馬敏兒是當時亞視的當家花旦,拍過不少名劇.在<云海玉弓緣>里演厲勝男.

1985年
  
   無線的第一拔金庸劇拍于80年代,几乎所有的知名花旦小生都出演過金庸劇.
  
   <雪山飛狐>中的趙雅芝戚美珍陳秀珠周秀蘭景黛音.

陳秀珠在<碧血劍>演何鐵手,這個造型未能突顯五毒教主的邪與地域特征.不及袁彩云版.

 <神雕俠侶>中的小龍女以白衫為主.但發型發飾卻多有變化.匠心獨具.楊過在劇中穿短袖,在古裝劇里倒第一次見到

松雪版<萍蹤俠影>

鄭少秋米雪<諸葛亮>飾諸葛亮小喬.80年代的亞視劇造型也做得很不錯,尤其是曆史題材,服裝很考究.

<西施>中的勾踐與皇后(羅石青斑斑)

1986年
  
   米雪在<秦始皇>中客串雪山少女.服飾有雪山和郊野的特征.

黎美嫻苗僑偉謝寧<狄青>,民族裝,中原裝,戎裝皆有.

 1987年
  
   80年代后期的古裝發型,喜歡將前額劉海吹成型,用發膠固定.當時社會上也很流行這種發型,連古裝劇也與時俱進.
  
   <飲馬江湖>里的邵美琪關禮杰,看到他們的發型么,男男女女都愛做成這樣,流行啊!

<天龍神劍>里曾華倩的卷發,苗僑偉的菊花頭,無不烙著時代的烙印.

<倚天>黎美嫻鄧萃雯邵美琪

<成吉思汗>劉永的帽子很有特色,與無線的民族裝扮不同,像林海雪原。

邵美琪在新派武俠劇<天狼劫>中的扮相,象上古時代的土著女子.

<書劍恩仇錄>中的六美女黎美嫻羅慧娟梁佩玲陳敏兒商天娥戚美珍,看了真養眼.

1988年
  
   <贏單傳奇>里的曾華倩,前額要么劉海,要么梳起,我不喜歡弄成這樣,那几年的古裝劇就興這個.

<龍庭爭霸>曾華倩之瓦刺公主,連異域番邦都流行鋼絲頭

<絕代雙驕>里的造型整體還不錯,只是鐵心蘭的發型仍未能免俗.

1989年
  
   <萬家傳說>之鄧萃雯蘭潔瑛,把頭發梳起來還好看些.

<邊城浪子>中的曾華倩梁佩玲謝寧,發型複原了,又開始流行套頭高領衫和披肩了.
  

<天變>之黎美嫻郭晉安,套頭高領衫盛行.
  

<決戰皇城>之鄧萃雯關禮杰,一看就知是少數民族裝束,非金即遼.鑲毛邊的衣飾,帽子上的大尾巴是其特征.

1990年
  
   <蜀山奇俠>之李婉華,頭上又開始種樹了.

吳黛融陳美琪<奇幻人世間>
  
   套頭翻領配上大方領寬衫顯得臃腫,兩鬢斑白卻又不是楊過,看慣了吳貸融的大俠形象,不喜歡這個扮相.

米雪斑斑森森<滿清十三皇朝>,亞視劇的造型都中規中矩,很少奇裝異服.

1991年
  
   <怒劍嘯狂沙>中周海媚的几套藏族服飾都很漂亮,有特色.

1992年
  
   <風之刀>里的三美女袁潔瑩梁小冰蔡少芬.那會都剛出道,水靈啊.服飾也不錯,尤其袁潔瑩的那一套,無線做少數民族裝都很好看.

1993年
  
   <九陰真經>之張智霖許秋怡
  
   這部劇里的服裝色彩以素色為主,樣式也簡單.配以雪花,桃花,蕭聲,愛情的背景,還算風格獨特.

1994年
  
   90年代的武俠劇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劇職業劇的興起.無線第二拔金庸劇以<射雕>拉開了序幕.
  
   90年代的武俠劇異族造型,男人都喜歡扎麻花辨子,無論遼國金國蒙古.張智霖的郭靖至然不能免俗.朱茵就不及前任翁美玲那么多衣服了.其時的無線也小氣多了,戲服穿了又穿是常事.每個演員在劇中也就三五套服飾.

1995年
  
   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神雕俠侶>,造型基本符合原著.

蔡少芬何寶生版<白發魔女>

1996年
  
   <笑傲江湖>几個版本比較,這部劇還不錯.無線劇中的尼姑總是很不專業的.戴上帽子把頭發遮住就是出家人了.

1997年
  
   無線劇里的新娘裝都有似曾相似的感覺,梁小冰的這個鳳冠好象任盈盈戴過吧.

 都快把亞視劇忘了.80年代亞視還拿得出几件象樣的貨色,進入90年代與無線劇相比連招架之力都沒有.<雪花神劍>,造型平平.

1998年
  
   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女星適合演古裝的不多,梁小冰是其一.<鹿鼎記>里的扮相還不錯,有清代女子的味道

 <聊齋>里的狐仙,也狠漂亮.
  

1999年
  
   袁潔瑩<人龍傳說>.現在的無線古裝色彩普遍較暗淡,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不象80年代的古裝,顏色較鮮豔,喜鑲金嵌銀,極是炫目.

2000年
  
   几版<倚天>服飾比較,無論蒙古服還是漢服,黎姿穿著都很漂亮.小昭的服飾雖下了不少料,卻缺少波斯味.

2002年
  
   <洛神>劇中服飾還算講究.可惜蔡少芬有點溜肩,穿古裝稍打折扣.
  

林峰的這身扮相很眼熟.象是華山派弟子的制服.不會令狐衝穿過滴吧.

2003年
  
   <帝女花>,無線這几年的古裝服飾也沒什么創意

2004年
  
   <大唐雙龍傳>里,綰綰穿上了涼爽裝

 <楚漢驕雄>,項羽不夠霸氣,虞姬不夠美,造型也不咋的.

2005年
  
   <秀才遇著兵>劇中主要角色的服裝都要在胸前扎個蝴蝶結.就這”創意”,女裝倒也罷,男裝也太顯女氣.

<肝膽昆侖>,現在無線演古裝形神兼備的演員很少,古裝劇好看的也不多.

<翻云覆雨>佘詩曼郭羨妮林峰.近几年的古裝發式都流行將前額頭發四六分.過去好象是已婚婦女才做此打扮.

TOP

1983年 - 亞洲電視週刊 亞視中文台節目宣傳片

1983年 - 亞洲電視週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3v3vOiqds

TOP

香港電視(2)

http://blog.roodo.com/macaenese5354/archives/13563721.html

香港電視(2)

又到翻閱陳年的『香港電視』週刋時間啦.....

早期的無線HK-TVB官方刋物,就如今次看的於1968年7月17日出版之第36期,總頁數只有64,其中的17頁是節目表,而以彩圖印刷的部份更只限於首、中、末頁及一些商業廣告。



目錄:





封面特寫:




節目簡報:

這期的6頁簡報篇幅內,看回了當年「星報青年節目 Star Show」中的﹝電話定天才 Talent By Phone﹞總決賽三支優勝樂隊名字:The Elements、The Thunders及The Mettle Beats,亦令筆者及昔往的港澳流行樂迷喚起了該比賽最終的總冠軍隊伍,就是憑着一曲"She’s In Hong Kong"奪魁及來自澳門的The Thunders。此外,還有兩個我們可能早已忘掉了的節目:(1) 由余安主持的「中國武術」及 (2) 由胡章釗主持、馮華領導的樂隊擔任拍和的「廣東歌樂」。最後不得不提的,當然乃是關正傑的﹝結他入門﹞第三篇...











有獎時裝比賽詳情及報名表格:頁內左邊的那一位靚女,就是「星報青年節目 Star Show」其中之一主持的余杏美(Gidget Yu),右邊的則是「天氣女郎」的夏邦茗(Claire Shah) - 1964年的『香港天才歌唱比賽 Hong Kong Talentime』冠軍。




荷里活日記:




西片介紹 + 電影一週:








片集選譯 + 「今古奇觀」片集介紹:








鉅獎「HiFi常識問答」遊戲啟事 + 「有讚有彈.有彈有讚」專欄 + 「七喜汽水」廣告:








「阿根廷芭蕾舞后 表演精彩印度舞」簡述及照片:




「美斯牌」彩電廣告 + 翡翠、明珠台的本週電影及片集節目表:




1968年7月20日(星期六)至1968年7月26日(星期五)的「翡翠明珠麗的電視台節目表」連結:

1968年7月20日(星期六)


1968年7月20-21日(星期六及星期日)


1968年7月21-22日(星期日及星期一)


1968年7月22-23日(星期一及星期二)


1968年7月23-24日(星期二及星期三)


1968年7月24-25日(星期三及星期四)


1968年7月25-26日(星期四及星期五)


附印於節目表內的一些細少節目照片:

























72行內外信箱:




慈雲山下:




音樂作品/活動介紹及樂壇近況:




電視常識信箱 + 依達小說之「九月之歌」 + 「花王」獎券酬答用户廣告:








末頁是「露華濃化妝品」廣告:





一些於1968年7月20日至26日期間,在無線電視翡翠及明珠台播放的外國片集短片連結:

【Rat Patrol 鼠蹤隊】片集部份片段及結尾序曲
【Tarzan 泰山】片集開場片段
【Felony Squad 反黑組】片集之﹝Who Kidnapped Mr. Majeski?﹞部份片段
【The Invaders 侵畧者】片集開場片段
【The Addams Family 愛登士家庭】片集開場/結尾序曲
【Bonanza 班尼沙】片集開場/結尾序曲
【Ironside無敵鐵探長】片集開場序曲
【Mannix 萬能神探】片集開場序曲


TOP

香港電視(3)

http://blog.roodo.com/macaenese5354/archives/13703125.html

整整四十年前當年今日(1970年9月8日)出版的第148期『香港電視』週刊於此刻重見天日了....


該期的面世時分,由於適逢當年中秋佳節(1970年9月15日)的一星期前,故其內容報導話題文章,不少是環繞着有關節令而設。

封面特寫:

封面圖片是許冠文與陳鳳蓮於月亮配襯背境下的合照。

在早期無線電視TVB年代的許冠文,曾參與及主持「歡樂今宵」、「報曉雅集」、「星辰校際盃比賽」等節目,而他與陳鳳蓮更曾是「報曉雅集」的拍擋主持,惟現時已呈半退休狀態。陳鳳蓮則是早期「歡樂今宵」節目內的「永安幸運輪」有獎遊戲環節助理主持,有"永安小姐"的稱號,也曾在「報曉雅集」、「闔府統請」、「兒童故事」等節目中演出及擔任某些節目的幕後助導工作,其後她嫁往加拿大溫哥華,現時正經營一所二手店,詳見『Gigi Wong’s Kitchen』網誌內的"陳鳳蓮的小店"話題貼文。




目錄:



節目簡報:

這簡報篇幅內,看回了當年由梁舜燕、張之玨、黃柯柯 、黃蕙芬、慧茵等主演的「陋巷」劇集第一集的劇情簡述、及另三齣獨幕劇「三個演員及他們的戲」、「等待」、「警察局長」的演員名字(劉達志黃柯柯、毛俊輝、李志昂、梁天、胡宏達、黃文慧等)和劇情簡述。





電視與我徵文比賽參加表格、得獎佳作及「聲寶之夜」天才觀眾總決賽報導:

這篇幅內容喚起了七八十年代紅歌星陳潔靈(Elisa Chan) ,圖左方的那一位,當年也是繼葉麗儀後、憑參賽「聲寶之夜」節目獲殊榮後而晉身本地樂壇的。另一位是馬慶生(馬興生),其後在TVB當二三線藝員的角色。




日語講座、「歡樂今宵」有獎電話遊戲參加表:



金狗獎隆重頒獎:

由已故的著名諧星鄭君綿蟬聯全年的最佳電視藝員獎...




一篇以〈慶祝中秋在香港〉為題的寫實文章:



另一篇〈中秋節與中秋月〉的評述文章:



西片介紹:





電影一週:

篇幅內的一欄框,是蕭芳芳於留美供讀期間,來函記者談述其"美國式生活"的報導文章。






片集選譯 + 日本女星梅木三吉的報導文章:







"人頭馬牌拔蘭地"廣告 + 「有讚有彈.有彈有讚」專欄 + "嘉頓月餅"廣告:





台灣歌星孫一華圖片 + "柯達立刻自動44型攝影機"廣告



「摔角比賽」節目中,有"熊抱王"稱號的正派摔角好手柯利昂彩色圖片:



在「歡樂今宵」節目中演出的韓國"糖鐘歌舞團(Sugar Bells)"劇圖片:



「兒童天才表演」節目圖片 + 國語講座 + "寶石牌雪櫃"廣告:



1970年9月11日(星期五)至1970年9月17日(星期四)的「翡翠、明珠、麗的中英文電視台節目表」連結:

1970年9月11日(星期五)


1970年9月11-12日(星期五及星期六)


1970年9月12-13日(星期六及星期日)


1970年9月12-14日(星期六至星期一)


1970年9月13-15日(星期日至星期二)


1970年9月13-16日(星期日至星期三)


1970年9月14-17日(星期一至星期四)


附印於節目表內的一些有關節目黑白圖片:

















一篇敘述月餅源流的〈話月餅〉文章:





〈電視世界〉專欄的﹝上電視課題之四.態度與用語﹞,由昔日著名報業界名人鄭郁郎先生撰寫的文章:



〈歡樂茶座〉專欄:


〈星期小點〉專欄 + 〈電視常識信箱〉專欄:



〈慈雲山下 〉專欄 + 老父子漫畫:



由傑克執筆的「影后」小說:





〈掌相與你〉專欄 +〈珍饈百味〉專欄之"金華燒雞月"製法:



〈無線電視觀眾 初見頭髮舞〉標題圖片:



末頁是「雷達表」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