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陳明恩( Corinna Chamberlain )

陳明恩( Corinna Chamberlain )

陳明恩英文Corinna Chamberlain,4月7日-)

畢業 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樂劇舞。參與演出音樂劇包括《的士高狂熱》、《The Boyfriend》、《濃情百老匯》、《留著愛》、《小安妮》、《雪后》、《Sing聲英語樂》及《睡衣遊戲》。音樂會/演唱會之演出包括 Yeah Show《吾男吾女》、《唔生.唔死》及《世界變》、林憶蓮演唱會 《憶蓮Live07》、蘇永康演唱會《So I Sing 2008》、 關心妍演唱會《妍亮生命 Shining As Star音樂佈道會》及香港節日管樂團《A Night At The Theatre》。唱片專輯包括黃聖依同名專輯、劉以達專輯《劉以達@Love Mission》。電視節目包括《國際 華裔 小姐競選2009》。編舞作品有《Eternity 20週年紀念音樂會》、 《方舟東遊記》、《世界變》及《妍亮生命Shining As Star 音樂佈道會》《紅黑皇佈道會》。2004-2008年任Morethandance藝術總監。2008-2010年為TVB合約藝員 。


生平

陳明恩是一個華化洋人,父親為紐西蘭人,母親為澳大利亞人,並能夠說一口流利的粵語。陳明恩自幼在香港接受家庭教育,而沒有接受港製的學校教育,接受家庭學校(Home School)的教程。及後,陳明恩進修音樂劇(舞蹈)專業於香港演藝學院

2008年曾經於無綫電視情景喜劇同事三分親》中飾演一個美麗而且粵語了得的「老外」大學生,為做論文而對武紀勇(歐錦棠飾)等進行欺騙。

White Girl speaking Cantonese in Toilet - 香港鬼妹喺公廁做啲唔見得光嘅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bFFN1BLcIE&feature=related

2009年在國際中華小姐選舉中演唱歌曲《藍月亮》作為開場。及後,又在另一電視劇《絕代商驕》中客串某外國明星之妻。


來夜方長 蘇永康 陳明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9Z4jPuCr8&feature=related

 外部連結



Cantonese Speaking White Australian -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1ZTbfxCABw&feature=related

Cantonese Speaking White Australian -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yN-yCep0u8&feature=related

Cantonese Speaking White Australian - PART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JuBOGpz_8k&feature=related

作者:關家賢
出處:成報 二○○四年七月十一日

我係另類香港人
土生土長 沒有上學 沒有認同


 金髮碧眼,在許多華人眼中,似乎總是高人一等。不過,亦有在港土生土長的澳洲女孩,主動轉投華人教 會,學廣東話,融入香港。但膚色的差異與居港的背景,卻使華人覺她非我族類,洋人與其又格格不入,令這港籍洋人的成長飽受困擾;而中、小學教育在另類的 「家庭學校」裏完成,沒受過刻板的正規校園洗禮,使習慣自律自修的她,難明目前部分大專學生,喜歡走堂的疏懶叛逆心態。文:關家賢 攝:曾國宗、部分受訪 者提供

 以電話聯絡Corinna進行這個訪問時,單聽話筒中傳來那一把字正腔圓的廣州話,實在難以想像,她是一個滿頭金髮藍眼睛的異族女子。而且她還有?一個地道中國名字——陳明恩。

 相對許多以就讀國際學校為時尚,操一口流利英語為榮,卻無力以中文表達思想的中產華人子女,陳明恩無異更投入在香港的生活。她說:「我媽媽是澳洲人,爸爸則是紐西蘭人,他們是教會傳道人,為了來香港傳教,事先學了三年中文,而我則是在這裏出世的香港人。」

 幼稚園時和一眾華人小朋友,同步牙牙學廣州話的陳明恩,曾一度失去這種語言能力。她說:「讀完幼稚園後,返澳洲住了八個月,因沒有人再和我講中文,所以很快便忘記。」

 即使回港生活,但因社交圈中全是「英文人」,所以陳明恩遲至九歲之後,才重拾中文語言能力。現年22歲的她說:「當時媽咪只教我們認一些基本中文字,例 如洗手間和緊急出入口的牌,來應付生活需要便算。後來我和哥哥也覺得,既然我們長居香港,就應該融入這裏的生活。」所以陳明恩和其兄,便決定「轉會」。她 說:「為了學講中文同識多些中國朋友,1995年就和哥哥轉到華人的教會。」

最愛飲茶食點心

 語言之外,還有生活習慣。陳明恩說:「我好鍾意到酒樓飲茶,食點心,當中最愛最好味的便是叉燒包,就算一般外國人不食的鳳爪,我都一樣照吃。而我亦好鍾意過中國的節日,有熱鬧氣氛之外,亦有好多特色應節食品,好像農曆年的年糕和端午節的?\子,都是我最鍾意食的。」

 可是,任陳明恩幼時如何主動投入華人的生活文化,卻改不掉天生的皮膚與頭髮顏色。她說:「無錯,我作為一個外國人,識講中文,會被人覺得好得意好吸引。但到了中學階段,就發覺自己在中國朋友眼中,仍然係鬼妹一個,覺得他們點都冇當我是真正好朋友。」

 更慘的是,就算回歸同聲同氣的洋人群中,她依然是異類一個。陳明恩說:「我在香港出世同長大,加上唔係好留意外國的流行文化,所以同一些洋人朋友沒有共同話題,例如他們講澳洲邊個歌星出名,當時潮流興甚麼等,我都一無所知,所以大家相處就有點格格不入,沒有共鳴。」

 如此裏外不是人,令陳明恩最需要朋輩認同的成長關鍵期,情緒常處於低落狀態。她說:「差不多整個中學時期,我都在為自己究竟是甚麼人而煩惱!無論是和中 國或外國朋友相處,都有身分認同問題。在一起時,他們會很自然聚在一旁傾偈,而我就像不存在般,出街玩或有活動,又成日忘記叫埋我。」

 就算勉強自己,迎合大眾,仍是失敗告終。陳明恩說:「有段時間我迫自己學朋友們的生活習慣同興趣,好像留意潮流、唱卡拉OK或夜晚煲電話粥等,但就始終投入唔到,覺得好辛苦,有時都會『谷到喊』,情緒好差,所以那幾年也過得不開心。」

樂觀態度破心障

 幸好陳明恩父母的支持和她自己的慧根,終消除這纏繞多年的夢魘。陳明恩說:「父母知道我有這些成長問題,便找很多有關的心理書,引導我以積極樂觀的思想 面對。到四年前,我終於想通了,明白事情總有正反兩面,好像在演藝學院做話劇,很多演出雖然不適合我這個鬼妹,但到一些外國人角色又非我莫屬。」

 搞好身分定位問題,令陳明恩的生活重拾歡愉快樂。她說:「我自己就像個中間人,在外國人和香港人之間,擔當溝通橋樑角色,明白這道理就再沒有以前的煩惱。」

 自幼受宗教熏陶,陳明恩一直以助人為己任。她說:「神安排我在香港出世生活,所以好想幫番香港人,貢獻社會。而我自細就很好動同有好強表演慾,鍾意跳舞 唱歌,經常參加教會中的表演。而兩年前就考入演藝學院,後來更和一些同學組成業餘舞蹈團,接受團體的邀請表演,希望未來可以香港做基地,四處演出。」

 表演只是手段,更重要是想透過這形式來表達思想。陳明恩說:「我好想將一些正面的思想,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有興趣和擅長的方式,同其他人分享。因為電視、電影甚至流行曲當中,常會帶出一些唔好的信息,對小朋友會有好大的影響。」

 就算以兒童為目標的卡通片,部分在陳明恩眼中,也是教壞細路。她說:「看過一套卡通片,有位小朋友稍不如意便亂掉東西。所以想通過藝術創作,例如用話劇表演,亂發脾氣會對身邊愛他的人所造成的傷害。希望對比之下,令觀眾明白要積極面對困難和不愉快。」

身分認同的問題,令陳明恩曾飽受多年困擾。

陳明恩最喜歡熱鬧的中國節日,年糕更是她的最愛。

閒來陳明恩喜歡到酒樓飲茶吃點心。


出處:成報 二○○四年七月十一日

在港兒童必須返學

 像陳明恩「小學」時在家上課,可能已觸犯了香港法例。教育統籌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在目前的教育條例,第279章第74條規定,年齡介乎6至15歲的兒童必須上學。

 即使擁有外國護照,亦不能豁免。教統局新聞組發言人說:「就算是外國人,只要該兒童是6至15歲又在香港居留,便要入學。因本局認為在學校接受教育,才 能得最大益處。若發現家長拒送子女入學,我們的缺課組同事便會跟進,提供輔導,希望和家長合作,把兒童送回校園。」若沒有充分理由堅拒送子女入學,教統局 常任秘書可發出入學令,要求家長送子女入學。家長如不依從,一經定罪可被罰一萬元及監禁三個月。


出處:成報 二○○四年七月十一日

家庭學校養成自律

 陳明恩除了膚色有異於我們外,她的求學之路,亦和許多香港人不同。陳明恩說:「升小學時,媽咪送我和阿哥到國際學校讀,但半年之後,媽咪發覺阿哥變得百厭,說話亦粗俗起來,加上學費貴,所以媽咪就不讓我們再返學校,避免再受其他同學影響而學壞。」

 當然,這不代表陳明恩從此丟棄書包。她說:「媽咪未來港前,已經係合資格小學教師,所以她便從外國購買了Homeschool (家庭學校)的小學課程,在家中直接教我和哥哥。中學就改去有中學師資的家庭學校,和十多個背景和我相似的外國人一齊完成。」

 所謂的家庭學校,其實就是擺脫固定的校園模式,讓學生在家中以較彈性的方法,完成學業。陳明恩說:「拿到課程之後,自己就會編時間表自己讀,有唔明的便 問老師,就像自修一樣,考試就會寄回外國的有關機構進行評核。因為學習進度由自己控制,不似傳統學校仔細規定甚麼時候上甚麼堂那樣刻板和大壓力。」

自行編列學習時間

 即使不像傳統學校般熱鬧,但陳明恩亦不覺孤獨。她說:「我很喜歡學習,加上每星期都會和教會的小朋友玩,所以不覺悶。但亦都對一般的學校生活有好奇,所以中學後,就考入演藝學院,據我所知,自己是第一個讀家庭學校的報讀學生。」

 陳明恩感受到遲來的群體學習生活之外,亦有點點意外。她說:「過去讀家庭學校,係真心喜歡讀書,覺得學習係好開心。但入演藝後,發覺有些同學上堂會常喊 悶,甚至『走堂』去玩,這情況令我好難明白。雖然我未『走過堂』,但有時都會覺有些悶,而這感覺過去從來沒有,所以身邊同學,真的可以有好大影響力。」

五色的眼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CFAceHu2Q&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KXu-vb8tcM&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TK1bu5gOs&feature=related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