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川中島會戰 [打印本頁]
作者: cmlwts 時間: 14-7-2008 13:57 標題: 川中島會戰
甲斐的武田信玄和越後的上杉謙信,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第一流的戰略家、軍事家。上天偏偏安排二人的領地相鄰,無庸置疑,任何一方要擴展版圖,都必須將對方拿下。
武田信玄十分仰慕我國兵法大師孫武,其軍隊高舉的旗幟,除了本家的家紋外,還書有「風林火山」四字,即《孫子兵法》中的「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而上杉謙信,則信奉佛教的毘沙門天,認為自己是戰神的化身,白色的軍旗上繡着一個黑漆的「毘」字。
1561年,雙方第四次在川中島會戰。他們二人,曾在川中島進行過五次會戰,而以第四次的戰事最為慘烈,戰略上的佈署最為人樂道。然而勢均力敵,誰也佔不了便宜。
八月十四日,上杉謙信將二萬大軍留守春日山城,自行統領一萬六千人向川中島推進。十五日,到達善光寺,謙信留下三千人作後勤補給支援,主力繼續南下。十六日,謙信大軍到達妻女山,妻女山距離武田軍的海津城只有三公里,謙信一改以往謹慎的作風,就在妻女山安寨紮營。但上杉謙信到達妻女山後,便不再前進,像是在等待甚麼。
八月十八日,武田信玄自領大軍從甲斐出發,二十四日繞到上杉軍背後,到達茶臼山,並已集結了二萬人。茶臼山,位於妻女山西北方約八公里之遙。
兩軍對峙,如箭在弦,隨時爆發。按當時兩軍的佈陣,上杉深入武田陣地,已被武田的海津城及茶臼山夾在中間。在這個情況下,武田主力卻遠遠紮營在八公里外,可以想見,武田信玄面對這個對手是多麼謹慎。就像下棋,任何一方只要走錯一步,便會落得被對方步步進逼。
結果雙方一直都待着,直到二十九日,武田信玄終於行動。武田將茶臼山上的主力南退,退到海津城,目的是引誘上杉攻擊。可是謙信不為所動,就任由武田軍在那裏往來調遣。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決定性的日子。武田軍的大將馬場信房、飯富虎昌等人都認為不可再這樣等下去,應該速戰速決振奮開始低落的士氣。信玄的軍師山本晴幸則建言:「不如採取啄木鳥戰術。」
啄木鳥以嘴啄木,如遇有空洞聲即樹內有蟲。而鳥嘴啄木時產生聲音,驚嚇樹蟲,啄木鳥就利用啄木聲將樹蟲趕出並予獵食。山本晴幸就是想將上杉軍趕出妻女山,一舉拿下。
其戰略佈署如下:
由高坂昌信為大將,馬場信房等為副將,率一萬二千人,午夜零時由海津城出發,突襲妻女山,攻擊上杉軍側翼,目的不是要進行決戰,而只要將睡夢中的上杉軍趕下山。而信玄則帶着其餘八千人趕赴川中島,靜候「樹蟲」,預期早上六時會合,然後才兩軍夾擊,一舉殲滅上杉軍。
然而,信玄的戰略早已被謙信識破。謙信命人在妻女山大本營安插紙旗,只留甘粕景持一千人留守,自領一萬二千人下山,就朝武田軍大本營進發。謙信為何會識破武田的戰術?其中一個說法,是武田軍為了夜襲,出征前生火煮食,結果謙信留意到武田軍炊煙時間與平日不同,便知道武田軍準備夜襲。但二人都是一流的軍事家,恐怕不會犯這種毛病,所以這個說法不太可信。另一個說法,則說上杉謙信知道來早會起大霧,所以決定攻擊。至於事實如何,則仍然是個謎。
結果拂曉時,川中島果然泛起了濃霧。武田軍漸漸聽到地動山搖的人馬喧嘩,而且愈逼愈近。武田信玄心感不安,由於不像廝殺聲,無法判斷是被逼出的上杉軍還是獨步而來的上杉軍。上杉軍殺到武田軍前,即改變佈陣,以車懸之陣攻擊。車懸之陣呈圓形,軍隧排成多列,士兵攻擊一段時間便轉到後方,第二批士兵上前,以車輪戰形式消耗對方,然後集中一點擊破。武田信玄驚見自己的戰略已被識破,當下立即傳令列陣鶴翼陣勢,軍隊打橫展開,呈鶴羽翼狀,目的是要包圍上杉軍,不讓敵方士兵退守達到消耗戰的目的。
另一方面,高坂昌信的一萬二千大軍,卻被甘粕景持的一千人以游擊戰形式一直拖着。由於不知道上杉大軍已撤走,高坂昌信亦不敢貿然穿過妻女山。直到日出東方,方確定妻女山只餘少數人馬留守,高坂昌信知道中計,立即趕下山營救主公武田信玄。但這已是上午七時三十分。
上杉軍得到武田突襲部隊已開始逼近的消息,攻勢更加猛烈,希望在突襲部隊抵達前消滅眼前的武田軍。結果武田信玄的親弟武田信繁戰死,軍師山本晴幸因為自責戰略出錯,殺入敵陣戰死;初鹿野忠次、油川彥三郎、安間弘家三支守衞大本營的部隊亦相繼陣亡,傳說上杉謙信騎着馬殺入武田信玄的大本營,抽出太刀砍殺,武田信玄以鐵軍扇擋之,謙信砍了三刀都不能殺死信玄,而武田軍穾襲部隊已殺到,謙信不得不退,慨嘆天意,便傳令鳴金收兵。
據史書記載,此戰武田軍四千六百三十人戰死,九千五百人負傷;上杉軍三千四百七十人戰死,九千四百人負傷。換句話說,雙方軍隊非死即傷,從數字上比較,誰也佔不了便宜。
作者: cmlwts 時間: 14-7-2008 13:59
補充少少 :
日本人將兩人的戰術叫做"越後流" 同"甲州流”。
上杉政虎官至從四位下近衛少將,擔任關東管領,其後又得將軍足利義輝下賜一字,更名輝虎,出家入道後法名謙信,習慣上稱為上杉謙信。武田晴信則最高做到從四位下大膳大夫,出家入道後法名信玄,號德榮軒,習慣上稱為武田信玄。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在信濃川中島地區的對戰,就是日本戰史上有名的川中島合戰,長達十一年,先後發生五次大規模戰役,但始終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面。仔細剖析兩個人的個人性格和雙方實力的對比、戰略的運用,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均勢產生的根源了。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兩個人在個人性格和生活作風方面迥然相異。信玄好色,而且據說還喜歡男風;謙信似乎是天生對男女情愛甚為反感,終生未娶,繼承人從養子之中挑選。信玄無堅定的信仰,雖然他信奉佛教淨土真宗,但總給人感覺是為了防止連襟本願寺顯如(一向宗本願寺派總本山石山本願寺的住持)來給他搗亂;謙信則篤信佛教真言宗,被看作是戰神毗沙門天的化身,因此一向一揆總是在越後如火如荼地展開著。
信玄畢生為了家族的存續而戰,在甲斐的經濟沒有達到滿意的程度、在釜無川治水工程沒有完成前,即使沒有謙信掣肘,他也未必會有攻上京都,奪取天下之心。謙信則號稱是為了正義而戰:平定越後,是恢復北陸的秩序;川中島合戰,是應村上等豪族所請;關東攻略,是管領上杉憲政的哀求;發兵越中,是為祖父報仇;其後吞並能登、進入越前,則是響應將軍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詔令。
由於性格使然,兩人的軍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靜,他把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搬上軍旗,自率山隊,穩坐陣後指揮。他認為:“對於勝利,取五分為上,七分為中,十分為下。五分可以激勵鬥志,七分則生惰性,十分則驕傲忘形。”謙信則為動,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突擊信號,凡戰陣必衝鋒在前,很少後退。他曾引用《吳子》的話說:“舍生去戰則生,怕死去戰則死。”
因此兩軍相遇,信玄總是躲避,要尋找最好的戰機予敵以重創,而謙信則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滿身破綻,引誘對方主力前來決戰。川中島的五次會戰,往往都會產生這樣一種局面,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門而入,守的找不到機會反攻,曠日持久,終於各有損傷,罷戰歸去。
上杉謙信的兵法,後世稱之為越後流,分為澤崎景實的“要門”和宇佐美良賢的“神德”兩個支派。而武田信玄的兵法,後來被“兵家之鳳”小幡景憲所整理和繼承,史稱“甲州流”。
傳統認為,信玄是個陰謀家,而謙信則是義士,然而仔細考究兩人的人生歷程,卻很難將這種評價冠諸於上。首先,亂世用謀本是常理,信玄不但擅長戰略戰術兩道,也非常重視內政發展,其實可稱為“名君”。而謙信隱藏在“義”的旗號後面的,也很可能是另外一副面孔:奪取越後守護代之位,或許是為了爭奪權勢;阻攔武田氏吞並信濃,或許是為了保障越後不受侵略;關東攻略,或許是垂涎關東管領的名號;吞並能登、進入越前,或許是為了奪取天下。
總之,站在戰國大名的角度來看,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都沒有明確的上洛目標,他們一直扎根本鄉本土,逐漸擴展勢力,他們之間的碰撞只是雙雄勢力接壤後的必然結果。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上洛的時機也都不算好,在勢力發展到頂峰的時候雙雙逝去,或許正是他們最好的結局。這兩個人,從根本上來看,也許倒是同一種類也說不定。
拉回來再說兩人所處的情勢,如果對比雙方的實力和環境,謙信的處境比之信玄,可就太過於艱難了。首先,信玄繼位時已與南方的駿河今川氏結為同盟,其後又聯合相模後北條氏,並最終於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促成甲駿相三國同盟,徹底保障了自己的側翼。不僅如此,他還十余年辛苦布置,給上杉謙信張開了一張龐大的包圍網:謙信南有武田氏,東南是因為關東攻略而勢同水火的後北條氏,西面是也與武田信玄有盟約的越中諸豪強,北方還有佐渡的本間氏和水匪,只有東面若即若離的蘆名、大寶寺等諸侯,有時還能夠幫上一點忙。
然而,上杉謙信通過畢生的努力,衝破了這張巨網:向南,阻扼武田氏於川中島地區;向東南,數次擊敗關東霸者後北條氏;向北,圍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種、神保良春、鈴木國重等,統一了越中國。直到武田信玄、北條氏康先後去世,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毗沙門天神使者之劍了……
作者: cmlwts 時間: 14-7-2008 14:00
史家對川中島之評論 :
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戰爭,是戰國時期戰略戰術運用的極至,也是舊時代戰爭的最後終結。信玄最早將南蠻傳來的鐵砲大規模運用到實戰中去,並發明了攻城戰中的鐵砲密集射擊戰術;謙信也非常注重火器的使用,在春日山城建立了自己的鐵砲作坊。要說雙雄不接受新生事物,完全是胡說八道,但他們的戰術思想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卻是不爭的事實。
且說永祿四年(1561年),就在上杉謙信關東攻略的同時,武田氏在川中島地區修築了一座可容納上萬兵馬的大城——海津城,以春日虎綱為守將。如果海津城能夠在川中島站穩,對上杉氏將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謙信從關東歸來後沒歇幾個月就又火速進軍,希圖一舉將海津城攻克。
然而當率兵來到川中島的時候,上杉謙信卻發現尚無大軍進駐海津,於是不去圍城,重施故伎,東上死地妻女山扎寨,引誘武田軍前來圍山,好進行主力決戰。
第二日,即八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統帶兩萬大軍進駐了海津城。諸將紛紛請令,包圍妻女山,困死越後軍。但是,信玄一眼就看透了謙信之所想,謙信又不是馬謖,故意陷入死地,能沒有後著嗎?他帶兵繞過妻女山,翻上了更東邊的茶臼山,與海津呈夾擊妻女山之勢,給越後軍以巨大的壓力,逼迫謙信下山。
然而,這回輪到謙信以靜制動了,整天飲酒練兵,“我自巋然不動”,就是不下山。信玄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裝作失去了耐心,原路返回海津城,卻於途中設下埋伏,引誘上杉軍前來阻擊。謙信雖然渴望主力決戰,但是沒有勝算的決戰是沒興趣的,信玄的“移營之計”依舊沒能騙過他,就像劉備騙不過陸遜一樣。
恰在此時,軍師山本勘介獻上了“啄木鳥戰法”——這位山本勘介(或寫作勘助)晴幸入道道鬼,據說本是駿河人,五短身材,獨眼、瘸腿,相貌醜陋,因此不被家主今川義元重用,遂流浪四方,來到了甲斐,經板垣信方的推薦出仕信玄。不過山本勘介此人只出現在《甲陽軍鑒》一書中,雖然後來發現了姓名接近的其它一些記載,但其身份地位似乎並沒有那樣重要。
且說所謂“啄木鳥戰法”,不管是山本勘助提出的,是馬場信房提出的,還是信玄本人設定的,它都立刻被圈定下來。此戰法即將兩萬大軍分為二路,一路一萬三千,以馬場、春日、飯富、真田四將統帶,從背後趁大霧夜襲妻女山,認為謙信見不到信玄本陣,必然避戰下山,而信玄便可將本陣八千人埋伏在必經之路的八幡原上,前後夾擊上杉軍。
當日黃昏,上杉謙信在妻女山上遙望海津城,只見炊煙裊裊,卻全無往日歡樂景像,立刻判斷出武田軍夜間將有所行動。他先發制人,搶先率全部兵力一萬六千人潛下妻女山,夜渡千曲川,於黎明時分來到了八幡原。
時逢大霧,上杉軍以兩倍兵力洶湧殺來,武田信玄倉促應戰,急忙排布魚鱗之陣,堅固防守,等待奇襲別動隊前來。而上杉謙信則布置車懸之陣(車輪戰術),向信玄本陣展開不停息的輪番進攻。這一仗慘烈異常,武田方因為少主太郎義信中了謙信誘敵之計,不守反攻,破壞了陣勢的完整性,幾乎一敗不可收拾。這是武田氏最大的兩次危機之一(第二次為長篠之戰),名將死傷無數,如軍師山本勘助、副將一門眾武田典廄信繁、老臣諸角豐後守虎定、初鹿野源五郎等,全都戰死沙場。
激戰至午前,武田軍接近全面崩潰的邊緣,馬場信房等人終於趕到了戰場,上杉軍腹背受敵,只好停止進攻,向善光寺坪方向撤退。傳說上杉謙信就是在此時演出了著名的單騎闖陣的活劇。
謙信分派好撤兵事宜,單人匹馬闖入武田本陣,所向披靡,直到信玄面前。當時,信玄正端坐陣後,手持軍配(軍扇)指揮戰事,眼見謙信催馬揮刀而來,急忙用軍配格擋。第一刀,被軍配格住;第二刀,正中肩頭,幸好不是重傷;第三刀,武田氏護衛蜂擁趕來,扶走了信玄,擋住謙信。三刀砍罷,謙信仰天大笑,駁馬離開了戰場。
不過細考整個戰役的過程,頗有很多不可思議之處,比如說,武田軍為何將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奇襲別動隊,而置本陣於懸危?還有一種說法,即根本就沒有“啄木鳥戰術”一說,是武田信玄親率八千兵馬進攻駐扎在善光寺坪附近保障退路的三千上杉軍,上杉謙信看破了武田軍的動向,遂率主力夜下妻女山,在八幡原趕上信玄並與之交戰。等到武田主力聞訊前來增援,上杉謙信恐怕難敵數量龐大的生力敵軍,這才轉身退走。
對於這場大戰的勝負,後世學者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武田軍損失大於上杉軍,上杉勝;有的認為,上杉軍最早被迫撤退,脫離戰場,武田勝;還有的和稀泥,說午前上杉勝,午後武田勝——是為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也是最慘烈的一場大戰。
此後的永祿七年(1564年),又發生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川中島合戰,依舊是不勝不負的局面。三年後(1567年),武田信玄統率甲相聯軍進攻上野,包圍箕輪城。箕輪守將是舊管領上杉憲政的重臣長野業正之子業盛,業盛勇猛可比乃父差得太遠,最終箕輪失陷,長野一族滅亡,上杉謙信失去了半個上野國。
對應信玄的策略,三年後(1570),上杉謙信擊滅椎名康胤,又三年(1573年)完全吞並了越中。
作者: 聰洛多薩比 時間: 15-7-2008 00:07
嘩...我又對日本史了解多左...
睇黎距離進階者仲有一段...
努力...
作者: 拾實什習窄炸集 時間: 15-7-2008 03:13
wa 1 This wild history is so wild ? 
歡迎光臨 經典日本特撮●動畫●卡通回憶 (http://oldcake.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