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近年愛上了玩手動老鏡, 尤其喜歡玩電影鏡。
也多多少少交了些學費......
有很多人不明白, 為什麼有先進的AF自動對焦鏡不用,
而走去玩手動老鏡呢?
手動老鏡在設計, 鍍膜技術上跟現代比起來真的不能相提並論,
甚至有可能解像度及像場不夠的情況。
而法蘭焦距及接口不同也是兩大問題。
幸好近幾年出現了無反可換鏡相機, (M43, NEX, Nikon 1.....)
她們的法蘭焦距比一般 DSLR 機為短,
所以, 差不多什麼牌子、什麼接環系統的老鏡都有機會接得上去用。
於是, 更多人開始嘗試把老鏡接上新的數碼機上用。
本來一些不太值錢的老鏡, 因著不停有人改鏡改接口,
及大量不同統接的轉接環被生產,
不少老鏡於短短幾年內漲價數倍。
那麼, 到底老鏡有什麼吸引之處, 使得老手新手都瘋狂搜購呢?
其實, 現代鏡頭追求解像力、高反差高銳利度的狀況,也犧牲了很多味道和感覺。
鏡頭變得缺乏了特色和過性。
相反, 每支老鏡都有著很獨特的效果, 性格迴異多變, 不論散景、層次、色調都各有不同,
這正是老鏡引人入勝和使人迷戀的地方!
鏡頭本身有著不同個性, 跟現代數碼機身的各種功能結構,
變成攝者的創作元素之一, 交織成一張又一張具備不同風情及情感的精彩作品。
這正是講求效率的現代鏡頭所缺少的一些元素。
小弟雖然玩老鏡資歷不算深,
但也很想在些拋磚引玉, 分享及介紹一些老鏡和電影鏡。
希望引起更多人一起分享和討論。
見百龍兄想了解什麼是 [眾神之珠戒]
所以, 第一支介紹的就是 VOIGTLANDER SKOPAREX 35mm F3.4 [眾神之珠戒]
首先, Voigtlander 本身就是個傳奇,
她是德國名廠鏡頭與相機製造商。
歷史也比Zeiss, Leica更悠久!
曾經是攝影界的霸主之一。
Voigtlander的產品, 不論相機或鏡頭都如珠寶般高貴, 如玉石般的典雅。
其中 VOIGTLANDER SKOPAREX 35mm F3.4 被稱為 [眾神之珠戒],
除了鏡頭工藝美得像珠寶般外, 她的前鏡略凸, 如球狀寶石一樣, 再加上拍攝時出現的獨特散景光珠點而得此名。
鏡頭資料:
鏡片結構: 6片5組
光圈範圍: 3.4-22
最近距離: 1M (另有 0.4M 近攝版)
口徑: 40.5mm
鏡身高度:35mm
光圈葉片: 5
生產年份:1958-1969(1961)
接口: Bessamatic/ Ultramatic (DKL)
主要用於 Voigtlander Bessamatic/ Ultramatic 系列 35mm SLR 相機上,
也可與美國 Kodak 的 Retina 系列 機鏡是通用的。
DKL Mount 法蘭焦距: 44.7mm
原帖由 Machbaron 於 17-5-2012 21:09 發表 Thanks東兄!E個道具好有古典感覚、特別中意個光圏環既形状、体体下好熟口面・・・・・Ultrmatic???散景光珠E個名具体又是怎様的呢?是 ...
其實E支鏡未影就已經殺晒!
個對焦環好特別, 手感超一流!
雖然鏡仔細細, 但好重手下, 和現代鏡大大但輕飄飄的鏡, 係兩回事!
散景光珠是指out fo 嘅光點會因為此鏡的獨特鏡組設計而變成小光珠!
原帖由 Machbaron 於 17-5-2012 22:31 發表 多謝東兄解画。問多個低水平問題、其實乜5系所有Lens都会在使用大光圏時将Out Focus既発光体変成類球状的嗎?還是E隻鏡的光珠和其他的光球有明顕分 ...
無錯, 大部分鏡Out Focus既発光体変成類球状, 但此鏡形成的光珠會特別聚光一點。
這成為此鏡其中的特色。
原帖由 East 於 17-5-2012 18:37 發表 小弟近年愛上了玩手動老鏡, 尤其喜歡玩電影鏡。 也多多少少交了些學費...... 有很多人不明白, 為什麼有先進的AF自動對焦鏡不用, 而走去玩手動老鏡呢? 手動老鏡在設計, 鍍膜技術上跟現代比起來真的不能相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18-5-2012 06:52 發表 我好同意東兄你說法...好多時在新鏡找不到鏡廠風格. 不要說太久之前大約三四十年前當時風行的NIKON, CANON, MINOLTA 及PENTAX的鏡頭都有自己的風格. 雖然有些廠是外判做鏡但都有自己一套的要求. 現今科技及技術進步 ...
美國 Wollensak 的電影鏡我也有, 但真的同歐洲鏡無得比。
之前介紹 [珠戒] 時, 題到Voigtlander Bessamatic SLR 相機。
此機設計獨特, 造工用料都一流。
其中, 用機械機身來操控鏡頭上光圈, 和機身上漩渦快門都好特別!
配上 [珠戒] 真係唔洗影也殺晒!!
小弟也有一部收藏下。
原帖由 East 於 19-5-2012 01:25 發表 之前介紹 [珠戒] 時, 題到Voigtlander Bessamatic SLR 相機。 此機設計獨特, 造工用料都一流。 其中, 用機械機身來操控鏡頭上光圈, 和機身上漩渦快門都好特別! 配上 [珠戒] 真係唔洗影也殺晒!! ...
高手過招,小 k 從旁學習 ...
除散景光珠外,電影鏡影出來的相還有哪些電影特色?
我都只係學下學下, 不算什麼高手 。
電影鏡和老鏡的特色支支不同, 要慢慢一支支介紹才得的,
暫時忙一點, 遲少少會一間間廠, 一支支鏡來介紹的 。
請繼續留意 post 吧 。
原帖由 East 於 19-5-2012 09:45 發表 在賣與收藏上我經常會有爭扎, 此機正是好例子! 造工及設計絶對一流,手感又good feel! 真係愛不惜手! 但我又不大機會會再影菲林, 留她在身邊都只是得個放字。 你支鏡壞了什麼? 洗唔洗下次帶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4-5-2012 01:05 發表 小弟我...已經敗了給收藏了. 所以做成今日的局面...一屋都是雜物. 你講得同相機有關我都可能有一件半件.我令一喜愛收藏是收音機....下次番來...睇吓有沒有時間先...我有好多部舊機要修理...有一部Voigtlander ...
Olympus E-P2 有防震, 二手 淨body only (HK$1400-1800)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5-5-2012 03:07 發表 你個POST改了名..[老機 . 老鏡 . 淺談] 不如叫 [老機 . 老鏡 .向錢談] 講笑JAC...小弟都有些老機收藏...都想同大家分享吓..
歡迎四哥及其他餅友加入分享及吹水!!
之前題到舊鏡當中有所謂 [電影鏡], 那麼甚麼是 [電影鏡] 呢?
其實, 所謂 [電影鏡] 是只所有菲林舊式MOVIE CAMERA (8mm, 16mm, 35mm ..) 所用的鏡頭。
今次就由細講先
超八米里 8 mm 的 MOVIE CAMERA 是比較細形的電影攝影機, 鏡頭也好細枝。
8 mm MOVIE CAMERA 是用 D-mount 接口接駁鏡頭, 接口口徑為15.88 mm (0.625 inch), 法蘭焦距:12.29 mm
美國 Revere 8mm Model 99 movie camera
兩支 美國 Wollensak lenses D-mount 電影鏡
原帖由 East 於 25-5-2012 23:19 發表 之前題到舊鏡當中有所謂 [電影鏡], 那麼甚麼是 [電影鏡] 呢? 其實, 所謂 [電影鏡] 是只所有菲林舊式MOVIE CAMERA (8mm, 16mm, 35mm ..) 所用的鏡頭。 今次就由細講先 超八米里 8 mm 的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6-5-2012 06:59 發表 你個背景好熟面口我的雙鏡相機收藏(1)這是福倫達 Brillant 在193X年間出的雙鏡相機, 鏡頭鏡片還沒有藥膜.雖然不清楚出產年期不過可以從它鏡頭快門大約知是1935後出品, 因為 Compur-Rapid 是在1935後才有的. 之前只是 ...
福倫達雙鏡相機正呀!
我現在一部雙鏡相機都無 !
話時話, 你第一眼看見以下那部8mm Movie Cam 你會想起乜嘢?!
BINGO!
就是 [裝甲騎兵], 我第一眼就覺得非常像了!
我相信當年大河原邦男都是看了這類三頭攝影機而得到創作靈感吧!
的確唔錯, 如果玩 UNDER D 會更有 FEEL 添!
上次介紹了一架像裝甲騎兵頭部的美國佬 8mm movie camera,
今次換下口味試下歐洲佬嘢先。
正宗瑞士名廠 Paillard 出的 B8 8mm movie camera,
配了兩支瑞士 Kern 35mm 2.8 Yvar 同12.5mm 2.5 Yvar D mount 電影鏡
近年多了人留意 8mm D-mount 電影鏡, 價錢也升了少許。
因為 Pentax Q 迷你無反數碼相機可以用到這麼小巧的 D-mount 鏡。
也有一些肯花錢改鏡的C兄們, 把一些中長距的D-mount 電影鏡改落 M43 甚至 NEX 上面玩。
原帖由 East 於 29-5-2012 16:20 發表 上次介紹了一架像裝甲騎兵頭部的美國佬 8mm movie camera, 今次換下口味試下歐洲佬嘢先。 正宗瑞士名廠 Paillard 出的 B8 8mm movie camera, 配了兩支瑞士 Kern 35mm 2.8 Yvar 同12.5mm 2.5 Yvar D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5-6-2012 02:19 發表 好型JAC... 歐洲電影文化比美國電影文化早發展. 美國只識睇時勢所以後來追上...不過背後文化支持有限出來的東西只有表面. 所以歐洲電影對影像及器材追求都比較細緻睇歐洲電影時美感總比美國強. 你看器材上歐洲 ...
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 文化是要用時間浸出來的。
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長短實在相差太遠。
可惜的事, 美國快餐文化反而變成主流。
反之, 歐洲文化事事要執著, 樣樣做到足 (有時做多咗添),
慢工出細貨........生產量都細埋。
這導致無法與美國及亞洲之MASS PRODUCTION競爭!
而且, 研發力也被美國及亞洲(日本, 韓國, 台灣.....)追上, 甚至早就過頭。
正如相機及鏡頭本是歐洲的天下 (尤其德國),
但由於政治關係上的密切性, 有不少技術在二次大戰前已經流了到日本。
日本相機及鏡頭工業在二戰後急急冒升!
並把SLR單反及菲林儍瓜機市場完全控制!
歐美各個大品牌都無法追上。
美國 KODAK 本來在菲林及數碼相片交替時曾努力發功求變。
與另外兩間日本菲林生產商推出APS Film 制式,
更開發了Photo CD 的新數碼相片存放模式。
更投入大量金錢在 CCD 感光元及其它有關數碼相機開發上。
可惜, 始終不敵日本各大品牌夾撃, 最終慢慢被市場淘汰了!
至於歐洲相機及鏡頭大品牌, 也因現今數碼攝影工業大量電子科技來支援,
並需要不斷創新來推進市場發展。
而生產週期及產品在市場壽命卻越縮越短, 歐洲廠商根本不可能跟上。
於是, 不少廠商都被逼與日本大品牌合作, 否則將無法生存了。
而韓國在相機及鏡頭工業上也慢慢取得了一點成果,
在未來日子中, 韓國相機及鏡頭會如電視工業一樣, 追上日本的。
原帖由 East 於 5-6-2012 12:29 發表 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 文化是要用時間浸出來的。 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長短實在相差太遠。 可惜的事, 美國快餐文化反而變成主流。 反之, 歐洲文化事事要執著, 樣樣做到足 (有時做多咗添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6-6-2012 00:29 發表 在七十年代尾歐洲相機公司只有同日本合作, 最為人知是LEICA同Minolta. 機身由日本研發加上LEICA的名. 鏡片技術由LEICA提供. 好似當年Minolta CLE 同LEICA CL.在機方便MINOLTA多了AUTO. 鏡頭方面廠方說不能只用但坊間 ...
Minolta 機我比較少玩。之前多數玩 Nikon 同 OM 呢!
講開日本版福倫達, 我之前曾經擁有過她一支很有名的手動 Macro 鏡。
Voigtlander 福倫達 125mm F2.5 APO 1:1 Macro
此鏡造功一流, 而且非常重手。
我自問對於操控手動鏡都有一定技術同經驗。
但此鏡要求運鏡能力之高, 可算是手動鏡中少有。
另外, 此鏡除了銳利同層次出眾外, 與一般鮮色濃色的日本鏡不同, 她的色底有點冷調和淡色, 德國味極重!
有很多鏡頭的光圈值都是流的, 例如話有2.5光圈, 實際只有2.8之類。
但此鏡的光圈值是超足的, 如果信機內測光值來拍, 通常都OVER,
如果在日光下我多數要減一至兩級EV值才拍到正常曝光!
Samples:
因為少用, 我上年年尾把她賣了, 現在個價比我賣出時升了一倍有多呢! 真的有少少後悔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6-6-2012 03:26 發表 依加我都用Nikon. 我對佢地d歷史都有研究. 有時間同你地分享吓.OM 你意思是Olympus OM 係列....我都有佢地OM2 同 OM10 可以講都係好機. 佢以前D半格機做得幾好. 我做仔時都買了一部 PEN EE-3. 佢地在六七十年 ...
當年 Olympus 的 半格機 Pen 的確賣得好好!
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Olympus 才再在 2009 推出 名為 PEN 1 的 PEN E-P1 M43 無反機。
之前講過會介紹電影鏡, 其實現在最多人玩的都係 16mm film Camera 上用的 C mount 電影鏡。
C mount 電影鏡除了長焦 Tele 鏡及zoom鏡外, 一般都比較細支小巧的。
電影鏡主要都是來自歐美, 日本也有出, 但不及歐美兩地所出那麼多。
而最適而玩C mount 電影鏡的數碼相機, 就非M43系統的無反機種莫熟了。
是關M43的法蘭焦距較短, 而 M43 的CMOS只是大過16mm film 少少。
所以, 大部分的C mount 電影鏡都可在 M43 上使用。
但初玩者要注意, 25mm 焦距以下的 wide鏡及大部分Zoom鏡,
在放於 M43系統上用都有大機會有黑角及成像圈出現。
如果在 Sony NEX 系統上用C mount 就更多鏡會出現此情況,
原因是, 雖然NEX 的法蘭焦距更短過M43, 可是她卻擁有 APSC DSLR 般大少的CMOS,
即是大過了16mm film 好多了!
所以只有如 75mm or 100mm 那類較長的C mount 電影鏡外,
大部的鏡都是會出現黑角及成像圈的。
不過, 其實在出現無反機之前, 已經有不少電影老鏡發燒友把較長焦的鏡改於大機上用了。
之前已經輕輕介紹其中一間出電影鏡的瑞士公司 Kern Paillard,
今次輪都輪到美國電影龍頭大哥 Eastman Kodak。
Kodak 也有出供16mm film Camera 用的電影鏡, 而且都有好多支不同焦距不同光圈的鏡頭。
小弟都玩過大部分Kodak的電影鏡。
今日先介紹一支小弟的新玩具 [KODAK 152mm F4.5 Telephoto]。
E支我昨日才剛剛改好到手, 終於可以落大機玩下了。
昨晚飯後就急不可待在家揾嘢影下。
人懶無計, 只用電筒打光, 開盡光圈用800 ISO全手持拍。
因不太夠光,所以有好幾張相都要用到1/30 -1/20 s.......
Kodak 夾 Pantex 色水真係唔錯, 有些相刻意玩了WB的。
這是改了鏡加了調焦筒的樣子
這是調焦筒伸到最長時用來拍Mcaro的樣子
以下為小第昨晚試的相片:
1)
2)
3)
4)
5)
6)
7)
8)
其他Kodak 電影鏡張會在遲些再繼續介紹。
原帖由 East 於 10-6-2012 02:30 發表 之前已經輕輕介紹其中一間出電影鏡的瑞士公司 Kern Paillard, 今次輪都輪到美國電影龍頭大哥 Eastman Kodak。 Kodak 也有出供16mm film Camera 用的電影鏡, 而且都有好多支不同焦距不同光圈的鏡頭。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12-6-2012 01:43 發表 我只能用一句來形D支鏡....佢好醜但好溫柔 好鏡你話似唔似你支鏡我的雙鏡相機收藏(2)Yashica 44Yashica 44首先談的是Yashica 影攝佳這間日本老廠. 他光輝的時刻已經不再也不是日本公司了, 在2008由香港捷成收購輪為二 ...
Yashica 這名字對我一點都不默生!
因為在我小時候,我老豆就借了一部 [Yashica J] rangefinder camera 給我玩。
所以, 我對 Yashica 相機這名字都有點感情的。
四哥題起 ZIESS (CONTAX) 與 Yashica 共同開發的SLR鏡頭接環系統, 那就是我們所知的 C/Y Mount (即Contax / Yashica Mount)了。
我也有支 Contax Carl Zeiss Sonnar T*180 F2.8 (AEG) 是用這C/Y Mount,
但我早排已經把她改了Mount 用在 Pentax DSLR 上呢 !
原帖由 East 於 12-6-2012 18:35 發表 Yashica 這名字對我一點都不默生! 因為在我小時候,我老豆就借了一部 [Yashica J] rangefinder camera 給我玩。 所以, 我對 Yashica 相機這名字都有點感情的。 四哥題起 ZIE ...
其實, Pentax 曾經是帶領 SLR 單反相机的先鋒 !
他們的光學技術和鏡頭設計是非常出色的。
只可惜在相机場市對電子科技的追求越來越高,
但電子科技卻不是他們的強項。
所以, 現在始終只能是二三線相机品牌呢!
好似睇紧镜头发展史 gum ...
又似两位大师在论剑 ...
原帖由 East 於 14-6-2012 01:01 發表 其實, Pentax 曾經是帶領 SLR 單反相机的先鋒 ! 他們的光學技術和鏡頭設計是非常出色的。 只可惜在相机場市對電子科技的追求越來越高, 但電子科技卻不是他們的強項。 所以, 現在始終只能是二三線相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14-6-2012 07:35 發表 二三線只是專業用家的評價. 專業不代表什麼, 廠方肯洗錢供應給專業人士使用...你明有麝自然香加上有錢自然有人推磨. 當一定知名度自然有慕名而來之客. 還看今日這麼多日本相機出產商只有Nikon 及 Pentax 尚可使用相同 ...
你的說法只是說對一半。 一個相機品牌要能打入專業市場和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同, 其實當中有很多因素。
1) 品牌與專業人仕的關係。 (當中包括讚助及提供器材使用等等利益關係)
2) 宣傳及推廣
3) 器材的專業性、可靠性、性能及功能等等
4) 器材及鏡頭的齊全性
5) 最後才是相片出來的質素
為什麼 Pentax 會輸給 Canon 同 Nikon 是有很多因素的。
Canon, Nikon 每年花於宣傳, 推廣及讚助等費用是一般中小形品牌所無法相比的。
而 Pentax 在數碼相機上起步也慢了點, 雖然Canon 同 Nikon 都不算快, 但在電子科研上 Canon 同 Nikon 都比較強及肯花費。
Pentax 對焦系統明顯未及其他品牌的快而準, 這也是其中一個致命弱點。
在周邊器材及鏡頭群組上, Pentax 的舊鏡群的確幾厲害, 焦段齊全, 數量也不少。
可是,大部份已經停產多年。
而新的DA數碼鏡群卻尚未夠強, 很多焦段都無新鏡出, 例如: 180 or 200 mm Macro, 及 300mm 以上的鏡頭還是空白的。
雖然 Pentax 影出來的相可能分分鐘靚過 Canon & Nikon, 但 這是不足已成為專業攝影師的選擇的。
這是我這個 Pentax 用家的個人看法。
可能有人會問我, 為什麼我還選用 Pentax呢?
很簡單, 因為我不是專業攝影人!
我喜歡 Pentax 的原因:
1) 色彩: 比較似歐洲色, 豐富而不會過火, Pentax 綠色的表現, Canon 同 Nikon 都不會有 (用 PSD 都好難調得出來)
2) 機身防震: 我喜歡玩舊鏡, 有機身防震好好多。
3) 價格與功能: 正因為 Pentax 不是龍頭大哥, 所以出機都是賣大包式的。 大廠入門機價,卻給你中階機種以上的功能及質素。
4) Pentax 老鏡: Pentax 的舊鏡群是好吸引的, 例如最出名的[三公主]
5) PK mount: PK mount 對於玩舊也很方便, 尤其是M42舊鏡
6) 就是喜歡不專業: 我不喜歡專業, 所以不太專業的 Pentax 最啱我, 她對焦系統未完善, 反而鍛鍊了我的攝影技術!
大師.....我未夠資格做(也不想做), 只是大家吹水開心下吧 !
歡迎 K兄及其他攝影愛好者加入吹水!
也歡迎大家發問有關鏡頭及相機的問題 ,
如果我們識答會盡力解答的。
原帖由 East 於 14-6-2012 12:01 發表 大師.....我未夠資格做(也不想做), 只是大家吹水開心下吧 ! 歡迎 K兄及其他攝影愛好者加入吹水! 也歡迎大家發問有關鏡頭及相機的問題 , 如果我們識答會盡力解答的。
你叫佢去加國領取叉燒飯嗎?
我之前迷戀Kodak 電影鏡, 中了毒.....狂入了一大堆不同焦段的鏡頭,
其中一支就是這支 Kodak Ektar 25mm F1.4。
此鏡比較少人講, 但我一試之後就愛上了她。
雖然用於M43系統上都有少少暗角, 但她的散景真的好迷人, 成像也很不錯。
我覺得佢比很多其他25mm 電影鏡還要好呢!
唔講咁多去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7-6-2012 07:32 發表 图 14...點解渣相機個肥佬咁似我 收拾櫃才醒起有D支鏡....這是50年代賓得出品. 35MM F2.3 M42這是一支retrofocus 鏡頭, 基本上它是一支普通焦距鏡加上一個廣角附加鏡在前端, 加強廣角效果的鏡頭, 它特別處是日 ...
係喎! 看身形幾似你喎!
E支PENTAX 賓得 自動太姑媽 AUTO-TAKUMAR 35mm f2.3 M42 Mount 我最近都入左支。
當年此鏡是好有名的, 好多記者都會用來拍新聞相的。
原帖由 East 於 27-6-2012 22:54 發表 係喎! 看身形幾似你喎! E支PENTAX 賓得 自動太姑媽 AUTO-TAKUMAR 35mm f2.3 M42 Mount 我最近都入左支。 當年此鏡是好有名的, 好多記者都會用來拍新聞相的。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8-6-2012 00:58 發表 咁ARM 你都入了一支? 有沒有想睇 因為我從沒有PENTAX DSLR 機...只有菲林. 好想知它在數碼出來效果如何...東兄有沒有收到風LEICA 的MONOCHROME 這部機的消息? 全黑白數碼....我睇過出來的想幾有味道....唔知東兄點睇 ...
係呀!都係最近才入, 暫時未拿出街玩, 試完再出相吧!
我也有留意 LEICA 出了部非主流的 DC 叫 M-Monochrom
這部相机好另類, 是全片幅DC, 用CCD的, 有1800万像, 用高 ISO都能有高質相片, 但只能夠拍 [黑白] 數碼相~~~ !!
售價超貴 (參考售價為6800 歐元) ! 要又富貴又夠癲的儍佬才會買了!
More info: http://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1732
原帖由 Kendama 於 28-6-2012 02:17 發表 You guys must be kidding! The total value of all the SLRs and DCs I have had might not be able to afford one single lens out of your collection. Even though you pay the airfare for me to take ...
原帖由 East 於 28-6-2012 02:00 發表 係呀!都係最近才入, 暫時未拿出街玩, 試完再出相吧! 我也有留意 LEICA 出了部非主流的 DC 叫 M-Monochrom 這部相机好另類, 是全片幅DC, 用CCD的, 有1800万像, 用高 ISO都能有高質相片, 但只能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8-6-2012 03:02 發表 講真我好鍾意D部機. 只是有錢都唔會買. 因為在我手上都只是一部普通的相機不要浪費了它.有寶劍不等於我是西門吹雪......自知.
其實不計價錢的話, 我都幾鐘意此機的高清黑白概念。
但幾萬元一部黑白DC仔, 支FIXED 50mm 鏡也只不過是 2 光圈。
橫計掂計都看不出那裡可賣如此天價。就算打正 [賴卡] 牌頭, 頂多值二萬多吧!
我覺得, FUJIFILM 可能會乘機出架類似物体, 一樣是全片幅黑白DC, 但配 35mm 大光圈鏡, 再玩懷舊機款,
而定價只賣万五至万八元,! 肯定有客仔!
原帖由 Kendama 於 28-6-2012 02:17 發表 You guys must be kidding! The total value of all the SLRs and DCs I have had might not be able to afford one single lens out of your collection. Even though you pay the airfare for me to take ...
其實吹水E家嘢, 只係大家開開心心up下風, 不一定要好多料先可以一起吹。
我同四哥都係半筒水, 我識一D高人真係乜都識乜都玩過。
但吹水不用太專業的, 唔識可以問下問題, 答下爹都可以好好玩好開心的 。
我們非常歡迎對此道有興趣之人加入吹水。
原帖由 East 於 28-6-2012 09:36 發表 其實不計價錢的話, 我都幾鐘意此機的高清黑白概念。 但幾萬元一部黑白DC仔, 支FIXED 50mm 鏡也只不過是 2 光圈。 橫計掂計都看不出那裡可賣如此天價。就算打正 [賴卡] 牌頭, 頂多值二萬多吧!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28-6-2012 11:41 發表 東兄你可能同部X2誤會了,這部Leica是可以換鏡,用所有M系鏡,𠈄同M9設計一樣只是Monochrome。這支5Omm F2,我相信是同機一齊買的,加多D錢個隻。
是的, 此机是可換M鏡, 所以才叫 M-Monochrome。
我之前mix-up 咗以為是不能換鏡的。
剛剛有一影友問我, 為什麼我Keep了咁多支同一焦段不同品牌不同光圈的舊鏡?
他們每支影出來有什麼分別? 他不明白也分不出那些分別, 什麼LECIA 有LECIA味......ZEISS有蔡味......etc......
其實,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對美學及品質的標準,
例如德國人會追求Sharp, 色調愛冷一些, 對比愛高一點......
而日本人一般會愛較鮮艷, 甚至鮮到脫離真實!
個別品牌更會有自己的喜好和標準。
他們這些標準都對鏡頭的要求有着决定性的影響。
另外就算同一品牌的鏡頭, 也會因着不同年代的設計技術、鏡片材料、鍍膜技術及QC水平而有所分別。
例如: 如LECIA 同Panasonic 合作出的 LUMIX 機, 同一型號的 LECIA 版機影出來會同 LUMIX 版有分別。
原因是LECIA 有自己對美的標準, 他們會在鏡片用料上, 鍍膜上, 機身Setting及Profile上會有不同要求。
所以, 就算係一模一樣的LUMIX DC仔, 正式LECIA 版會貴一倍至三倍, 但還是有一班 LECIA 迷會買的。
至於是否個個都識分那些微妙的不同, 真的很難說, 相信可能有一半人是追品牌多於真正識欣賞吧!
原帖由 East 於 29-6-2012 10:47 發表 剛剛有一影友問我, 為什麼我Keep了咁多支同一焦段不同品牌不同光圈的舊鏡? 他們每支影出來有什麼分別? 他不明白也分不出那些分別, 什麼LECIA 有LECIA味......ZEISS有蔡味......etc...... 其實, 每個民族都 ...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5-7-2012 03:13 發表 講真我都唔多識分別...只是看上去感覺良好便是一支喜歡的鏡了. 有時用D超水的膠鏡我都覺得好有FEEL. 我是比較感性的人.不同民族有不同對美的感覺. 好似紅色太空強國同楓葉國的紅色都有不同感覺. 同是紅色一個在感覺上 ...
你說得, 其實我也不太執著要追什麼 [奶味] 什麼 [菜味]! 總之能影到相的鏡或機就是好鏡好機 !
至於 FEEL E樣嘢實在是有點抽象, 而且比較個人化 。
例如你影了一張相, 有人睇完覺得好有 FEE L, 但也會有人覺得乜 FEEL都無 , 甚至唔知你影D乜 ?!
最重要是攝者本身對那人、物、事是否真的有 FEEL, 如果攝者本身都無乜 FEEL ,
好難會拍得出有 FEEL的作品來 。
LUMIX 我都玩過好幾部, E家我還用緊部第一代M43 GH1, 但主要不是用原廠鏡, 而是用舊鏡及電影鏡多。
我就借了部FZ-28給阿仔長玩
之前有部FX-07, 雖然是咭片DC但影相不錯的, 我還配了原廠潛水殼添。可惜部机已經壞了 。
不太明白白鳥兄所言是什麼?
上星期六參加一個由DCxxxx.net 試鏡區(毒鏡區)版主搞的吸毒大會!
當中多位販毒大師一起發功。小弟在當中都只係初哥一名呢。
雖然我部M43一早玩到無晒電, 未能完全盡興, 已經吸了不少日月精華!
我得番部Pentax K20D 用得, 都拍了不少少毒品和順便用枝 KERN 75mm F2.5 瑞士電影鏡試下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佰隆兄, 你又想吸下 ?!
之前收藏了一些有趣古董菲林機,
其中一架是1953-1957 Kodak Browwnie Holiday Camera 電木殼骰仔相機
當年曾經好流行這類什麼都無得較的真正儍瓜機。
此機的外形似收聲機多過相機。
使用 kodak 127 菲林
More info: http://westfordcomp.com/foundfilm/brownieholiday/index.htm
原帖由 East 於 13-9-2012 16:56 發表 之前收藏了一些有趣古董菲林機, 其中一架是1953-1957 Kodak Browwnie Holiday Camera 電木殼骰仔相機 當年曾經好流行這類什麼都無得較的真正儍瓜機。 此機的外形似收聲機多過相機。 ...
以前D菲林款式真係多得好緊要。
Ilford FP3 135 (1964, UK)
Ilford HP3 620 roll (1967, UK)
Kodak Verichrome Pan 120 roll (1970)
Kodak Verichrome Pan 116 roll (1960)
Kodak Verichrome 116 roll (1949)
Ilford Pan F 135 (1962, UK)
Kodak Verichrome 120 roll (1955, USA)
Agfa Isopan ISS 127 (or A8) roll (c. 1950, Germany)
Kodak Verichrome 127 roll (1944)
Kodak Super-XX 127 roll (1947)
Kodachrome 110 Film
還有好多其它款添.....
還是小兒科呢! 毒唔死的 。
唔想花錢入部Leica 菲林機身又想用菲林玩Leica M39 鏡, 其實好簡單!
只要入部俄仔仿Leica 機身便OK了, 老實說影出來是完全無分別, 但價錢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呢。
今次先介紹一部有埋測光係統的FED 5C rangefinder camera,
FED 系列仿Leica 機由1934開始由生產, FED 為 Felix Edmundovich Dzerzhinsky 縮寫
FED 5 跟機通常配上俄仔 INDUSTAR I-61L/D 55mm F2.8 鏡頭
原帖由 East 於 3-12-2012 22:56 發表 唔想花錢入部Leica 菲林機身又想用菲林玩Leica M39 鏡, 其實好簡單! 只要入部俄仔仿Leica 機身便OK了, 老實說影出來是完全無分別, 但價錢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呢。 今次先介紹一部有埋測光係統的FED 5C rangef ...
影依輯相部機都係之前部填海機Pentax K20D, 鏡則是 Pentax DA 35mm F2.8 Macro, 無乜特別的!
已經係用800 ISO影的,如果是新款機應該再好D。
近幾年流行的LOMO攝影與今次介紹的俄國老牌"老毛" LOMO有直接關係。
俄國老毛 LOMO (ЛОМО 俄文為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英文意思: Leningrad Optical Mechanical Amalgamation) 的縮寫, LOMO有近百年歷史, 原為法國人與俄國人成立的合資的光學儀器公司。
總公司為於俄國的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
主要生產高檔光學器材 (例如: 醫學器材、電影攝影機、剪片機、投影機、鏡頭及相機)。
LOMO在1919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研發及生產鎗械的描準器, 1930年,它生產了俄羅斯第一台照相機。
而現在流行的LOMO攝影是源於 一部1980年代生產的小型機械自動相機 "LOMO LC-A",
1991年,Lomographische AG 奧地利創辦人發現了Lomo LC-A相機,他們被其拍出特殊、鮮豔、與有時模糊的相片所吸引。
在一連串國際藝術展覽與積極的行銷工作之後,Lomography與LOMO公司簽了獨家的經銷協議。
LOMO LC-A:
LOMO 官方網站:
小弟不算LOMO 標準 FANS, 只有幾部古董LOMO機及兩三支LOMO電影鏡
其中一支最喜愛的鏡是LOMO OKC1-75-1 75mm F2 (35mm Film Movie Lens 大電影鏡)
此鏡原為OCT 18 mount (俗稱 "八爪魚口")
改鏡後, 後段拆除了, 接上了調焦筒, 變成有Macro功能。
這是未改鏡前的樣子:
以下是小弟用此鏡所拍的一些影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原帖由 East 於 6-12-2012 16:44 發表 小弟不算LOMO 標準 FANS, 只有幾部古董LOMO機及兩三支LOMO電影鏡 其中一支最喜愛的鏡是LOMO OKC1-75-1 75mm F2 (35mm Film Movie Lens 大電影鏡) 此鏡原為OCT 18 mount (俗稱 "八爪魚口") 改鏡後, ...
基本上沒有調, 只是推光少少和推少少對比。
電影鏡與現代鏡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散景和色調 。
原帖由 East 於 6-12-2012 16:44 發表 小弟不算LOMO 標準 FANS, 只有幾部古董LOMO機及兩三支LOMO電影鏡 其中一支最喜愛的鏡是LOMO OKC1-75-1 75mm F2 (35mm Film Movie Lens 大電影鏡) 此鏡原為OCT 18 mount (俗稱 "八爪魚口") 改鏡後, ...
連用PS都做不出那種散景和光點感覺, 用傻瓜應該不可能做到的。
一般儍瓜機的影深不會這麼淺的。
原因是DC 仔片幅不夠大和法蘭焦距短的先天性問題下,
就算用光圈先决及甚至有大光圈鏡頭, 那都只可能做到輕微淺景深效果。
這與大機的效果是差很遠的。
原帖由 East 於 24-12-2012 01:34 發表 原因是DC 仔片幅不夠大和法蘭焦距短的先天性問題下, 就算用光圈先决及甚至有大光圈鏡頭, 那都只可能做到輕微淺景深效果。 這與大機的效果是差很遠的。
原帖由 Kendama 於 24-12-2012 14:30 發表 傻瓜淺景同 lomo 差很遠 ...http://i1093.photobucket.com/albums/i421/ghornet1/2-165.png
這是死症, 就等如FF 淺景深勁過 APSC 一樣。
但這也可以看成為優點, 當你想拍macro又要有多點位置清時, DC傻瓜會更易做到的 。
繼之前忍唔住入了大B外, 我其實也入了迷你B, C-mount 的Carl Zeiss Jena Biotar 25mm F1.4
上星期日才有機會試。
唔講咁多去相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原帖由 East 於 22-1-2013 00:37 發表 繼之前忍唔住入了大B外, 我其實也入了迷你B, C-mount 的Carl Zeiss Jena Biotar 25mm F1.4上星期日才有機會試。 唔講咁多去相吧! 1)http://i253.photobucket.com/albums/hh41/et0079/Zeiss%20jena%20biota ...
原帖由 East 於 24-12-2012 15:53 發表 這是死症, 就等如FF 淺景深勁過 APSC 一樣。 但這也可以看成為優點, 當你想拍macro又要有多點位置清時, DC傻瓜會更易做到的 。
老鏡比新鏡更有個性, 更有不同特色。
色彩散景都有好明顯不同! 能給攝者有更大的創作空間。
反之, 新鏡所拍的, 不是不好, 只是缺少了一些味道吧。
原帖由 East 於 23-1-2013 00:05 發表 老鏡比新鏡更有個性, 更有不同特色。 色彩散景都有好明顯不同! 能給攝者有更大的創作空間。 反之, 新鏡所拍的, 不是不好, 只是缺少了一些味道吧。
那是我花心吧 , K兄專一有專一好 !
擁有又貴又多的攝影器材不等如可以拍到好相,
一個出色攝影人拿DC仔都可以影出好相來 !
迷你B真身 !
針無兩頭利呢!
我今晚剛剛入了部 PENTAX Q, 一部可換鏡頭的DC仔
其實, 自從攝影數碼化後, 不論用DC 或 DSLR 的人數都激增了。
而因不用再花錢沖曬, 乜都拍一餐的情況是普遍現像。
很多高檔DC 仔的質素已經力迫大機了。
但就算畫質點改善, 也不能做到FF機的淺景深效果。
就算M43, NEX, FujiFilm 等無反及APS-C 的 DSLR換鏡頭相機都無法做到此點。
所以, 相機廠商就利用軟件在拍攝後進行機內後製, 把背景利用數碼技術弄出虛擬淺景深效果!!
我的新玩具Pentax Q 就有此絕招了! 而且效果非常像真, 根本難分真假的!
PENTAX Q + 8.5mm F1.9 Lens (@F1.9 光圈)
PENTAX Q + 8.5mm F1.9 Lens (use BC Mode虛擬淺景深)
拍攝後進行機內後製, 相機自動執相, 完全自動!!
原帖由 East 於 30-1-2013 10:44 發表 其實, 自從攝影數碼化後, 不論用DC 或 DSLR 的人數都激增了。 而因不用再花錢沖曬, 乜都拍一餐的情況是普遍現像。 很多高檔DC 仔的質素已經力迫大機了。 但就算畫質點改善, 也不能做到FF機的淺景深效果。 ...
原帖由 East 於 3-12-2012 22:56 發表 唔想花錢入部Leica 菲林機身又想用菲林玩Leica M39 鏡, 其實好簡單! 只要入部俄仔仿Leica 機身便OK了, 老實說影出來是完全無分別, 但價錢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呢。 今次先介紹一部有埋測光係統的FED 5C rangef ...
歡迎光臨 經典日本特撮●動畫●卡通回憶 (http://oldcake.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