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黃志華 blog [打印本頁]

作者: ABOY    時間: 21-4-2009 12:59     標題: 黃志華 blog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index.html

 

這篇訪問是發表於ffice:smarttags" />1984826的《香港商報》的,那時應該還是初認識于粦大師。

 
  《一水隔天涯》這首能跨越幾個樂壇年代的早期粵語歌,是樂壇前輩于粦的作品。提起這首作品,于粦滿腹憤慨,因為這首歌雖然有過粵語版、國語版、英文版甚至純音樂版本,可是他分文版權費都沒收過,唱片公司全部袋袋平安,那時候,還未有版權組織為作曲家追討播放和灌錄等的版權費。
 
  由於新人輩出,于粦也樂得以玩票性質,偶然為一些電視劇或電影寫主題曲插曲,而他本身隸屬鳳凰影業公司的,因而,最近的紀錄片《大西北奇觀》,便順理成章由他負責配樂。

fficeffice" /> 

  這幾年的公餘時間,于粦都熱心地搞他的「影視名曲演唱會」,每年一次,邀請聲樂家演唱,把正統音樂與流行音樂一爐共冶,形式既特別又吸引。

 

  問于粦:「究竟甚麼促使你每年都搞兩三場的『影視名曲演唱會』呢?」

 

  「我自己就是搞電影音樂的,當然勁頭比較大一點。」于粦說:「我覺得,著名的電影歌曲或電視歌曲,都是前人的好經驗,我搞『影視名曲演唱會』,一方面是適應不多數群眾的需要,一方面,也正好趁機學習。」

 

  于粦說到音樂,滔滔不絕:「其實,有時我真對那些學院派音樂家的看法感到反感,他們完全瞧不起通俗流行的音樂,當然也包括了電影歌曲和電視歌曲。」

 

  于粦又說:「然而,一首電影歌曲或電視歌曲的廣泛流傳,必有其優點和藝術性,才能經得起大眾的考驗。我經常都覺得,作曲家能夠寫到深入淺出、通俗優美、又能使大眾接受的歌調,這才不簡單,這才可以稱是藝術。」

 

  「那麼,你是怎樣為『影視名曲演唱會』選曲的?」

 

  「哦,我選曲的範圍很大的,從三十年代到現在的、中國的、外國的;冷門的、熱門的,我都會選上。因為我覺得,香港是華洋雜處的社會,選曲不一定是中國的,不過每當選到一些外國電影歌曲,有時我也技癢自己填上粵語歌詞。」于粦微笑中帶自豪。

 

  說到填詞,于粦記起最近的一次「影視名曲演唱會」中,司儀曾當着觀眾考他:「于粦大師,據我所知,粵語歌都好像只能先曲後詞似的,有沒有先詞後曲的?」

 

  于粦既是大師,又怎會給這個問題難倒。他向觀眾講出一句歌詞:「我要祝你倆夫唱婦隨」,隨即以京劇、黃梅調、越劇的旋律套上來唱,唱得觀眾寫個服字,接着他再以一廣東小調套上來唱,立時就不知唱甚麼了。

 

  「不過,譜寫先有詞的粵語歌,我自己就試得多了,多年前,為電影《蘇小小》寫的《七絃琴》就是先詞後曲的,而為仙姐(白雪仙)他們的粵劇寫的詩詞插曲就更多,好比《李後主》中的詩詞,以及《白蛇新傳》的一些歌舞場面都是。最近便是為亞視的《劍仙李白》譜寫了《清平調》」于粦說。

 

  于粦憶述:「我在1953年便進入長城電影公司,那時,是因為缺乏電影作曲家,故此被拉了進電影界搞音樂,當時和我一起進電影界的還有草田(黎小田的父親)。」

 

  「我記得,以前本地的電影好像是用罐頭音樂來配樂的?」

 

  這是較後期的事了,當年,電影的音樂的確全部專為配合電影內容來全新創作的。那時,我和草田合作,一部電影的配樂各寫一半,當然,事先彼此是議定了音樂主題的。

 

  不久之後,由於發覺本地電影所賣地區有限,預算收縮,兼且有些電影為了趕着推出,也根本不允許音樂家為電影花時間創作配樂,也就只好用罐頭音樂來配了。不過,近年的情況又有所改變。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1899779.html

 

 

 

小美林夕舊作舊事
 
  從來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幾年前,本地流行樂壇的填詞人,還是「鐵三角」:盧國沾、鄭國江、黃霑的天下。但現在,人們熟悉的填詞人名字,已換了另一堆。且看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之最佳中文流行歌詞獎,八六年度是由小美的一首《幾許風雨》奪獎,八七年度則由林夕的一首《別人的歌》掄元。
 
  論輩份,小美、林夕都是「填詞界」的後輩而已,但都能以其才華閃耀出奪目的光輝。其實,小美、林夕二人在填詞方面的出色表現,也不是近幾年的事,而追溯二人的「填詞歷程」,讓我有不少的感想。
 
  是早在七九年的事了。

 

  那年暑假,兩個義工團體:黃大仙文教活動促進會及楓社,有見於粵語流行曲的地位日漸提高,也有不少青少年對填寫粵語歌詞躍躍欲試,遂聯合主辦了一個「舊曲新詞創作比賽」,比賽的宣傳做得不錯,參賽者反應也熱烈。筆者對這個比賽的結果並不大清楚,但由於主辦機構很有誠意的把參賽作品中較優秀的一批編彙成冊,我偶然得到一冊,發現小美當時還是學生身份,而所填的一首舊曲新詞《故樓懷舊》是學生組優勝作品。

 

  這小冊子裡,還有幾個頗面善的名字,如學生組中的何潔玲、馮德基、林孝昇,公開組中的盧永強、黎俊傑、黃國輝等。事實上,何潔玲、馮德基、小美在八一年香港電台主辦的「城市民歌公開創作比賽」中又再碰頭,他們分別奪得該比賽舊曲新詞組的冠、亞、季軍。而林孝昇後來也替區瑞強填了不少作品,近年且改了個筆名叫匡思念。盧永強現時也是專業寫詞人了,而他與黎俊傑、黃國輝二人好像都曾任職過無線的編劇。

 

  所以我常驚嘆,這「舊曲新詞創作比賽」是個出人才的比賽,這個比賽在八零年也續辦了第二屆,參賽者基本上還是那一群,也多了一些新名字,林夕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比賽中的表現也是很突出的。

 

  縱然小美、林夕二人重看他們當年這些參賽作品也未必感到滿意,但從這些舊作中,應可以一窺他們當年的創作方向。就如八零年那一屆,小美獲進入決賽的作品是調寄《忘了我是誰》的《離鄉淚》,而林夕獲進入決賽的作品是調寄《Circle Game》的《昨天園外》及調寄《Sound of Silence》的《兒歌》。這三首作品,都各有獨特之處。

 

  小美的《離鄉淚》,據知是因臧克家《逃荒》一詩引發出創作靈感,而她在作詞寄語中還寫道:「越南及內陸難民成為創作素材,本身處於無根之殖民地香港亦有『難民』之感,因而成詞。」

 

  詞中有云:「……踉蹌奔遠方,難掩心裡慌,晝晝夜夜在海中,滴滴淚含浪。如今天已光,難得心裡安,每晝每晚記家鄉,獨恨皓月正圓亮……」寫難民,比盧國沾的《螳螂與我》還早呢!

 

  由此而想到,小美當時即使未必是受「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影響,卻也是很自發的把對時事的感受通過歌詞表達出來。

 

  林夕的《昨天園外》,看內容與原曲《Circle Game》有點點兒相近,但寫來自有其獨特的風貌神采。他試圖通過歌詞,把一個女孩心理上的轉變及成長過程描繪出來:「昨天園外小小女孩灌澆,漫天黃葉風中處處,為它忘趕哭泣與困擾……夜深人靜小小女孩看天,細數奇妙星光處處,問它何日光輝變渺小……點點浪花隨着海潮,韆鞦睡夢間在風裡搖,你我無法求望星光重耀,你我惟有回天真的年月快樂多少,風車一轉一轉像以往消失了。深秋初冬不覺遠山的黃葉凋,不再問星群,她心中已知曉,新的夢想無限遠遙期待她,直到她蒼蒼鬢雲不嬌俏。」

 

  林夕這裡恰與小美相反,以種種熟見的意象去刻劃女孩子的心理變化,而始終不脫多愁善感。不過,即使是以這樣一個角度下筆的歌詞,在中文流行歌詞中還是十分罕見的,要多舉一例也很困難,至少,腦海暫時一片空白,一首相似的也聯想不到。

 

  這些作品也早奠定了小美和林夕的歌詞風格,前者是概括的,後者是細密的;前者宜寫實,後者宜寫意。

 

  對比起小美、林夕今天的作品,也可知道,業餘寫詞與專業寫詞是大大不同的。業餘寫詞,是自娛的,甚麼題材都可以寫,而即使參賽,也可拿一些題材獨特的作品參加;但專業寫詞,卻需要考慮很多限制,如是否符合歌星的形象、是不是市場的需要等等。所以,小美和林夕開始替歌星填詞以來,就感到二人都逐漸受到一些掣肘,小美更再未見到有如《離鄉淚》這樣反映時事的作品出現過了。

 

 

 

 

  按:這篇文字發表於1989215出版的第十八期《博益月刊》。文中所談的小美林夕舊事,在拙blog裡早有披露。但在《博益月刊》的這篇文字,即使不是首次,也是筆者最早期公開談這些舊事的。
 
 





歡迎光臨 經典日本特撮●動畫●卡通回憶 (http://oldcak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