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領導者,給原來有敵意的副手的感覺是,「如飲美酒,不覺自醉」,就是我所謂的人格特質所發揮的化學作用。這是一個很令人感動的、對主管的評價。「有姿貌,精意於音樂」的周瑜,因為具備這樣的人格領導魅力,才會讓軍士用命,包含著名的悍將黃蓋,群策群力、以弱擊強,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
補充一下,中國史書對於周瑜的評價是很高的。對於周瑜的溢美也反映在唐宋的文學作品之中。最家喻戶曉的,應該是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裡的這段形容:「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湮滅。」到了元末明初,受到異族侵略以及晚宋理學的影響,非常看重「正統」的觀念。三國的蜀漢成了「正統」,曹魏與孫吳成了「非正統」。「正統」是好人,「非正 統」是壞人。非民間小說《三國演義》取代了歷史,周瑜就被描繪成了頭上插著野雉毛,心胸狹隘、被諸葛亮玩弄在股掌之間的反派人物了。英雄落難,莫此為甚!
再看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所寫的「討操檄文」中,對曹操的描述:
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汙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政慘苛,科防互設;繒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挂網羅,動足觸機陷。
所以就曹操的出身來說,是閹宦階級的養子,是「贅閹遺醜,本無懿德」。
他的出身與儒家所講究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很有距離的。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與儒家的「言忠信、行篤敬」也不同調。
曹操的「細政慘苛,科防互設;繒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挂網羅,動足觸機陷」,強調的是法制。
但是,《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又說到曹操很節儉:
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彩,帷帳屏風壞則補之。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意思是說:曹操很節儉,後宮不穿錦繡衣服。宮人的鞋子都是素色,帳子屏風壞了就補綴,被子取暖用,沒有花邊。
因為曹操的人格特質中不具備儒家的成分,所以曹操用人唯才,不在乎孔孟學派的繁文縟節與道德要求。曹操曾經三度頒發求才令,最著名的一段話是來自於建安二十二年的〈求逸才令〉: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這些史書記載,已經勾畫出曹操的人格特質。曹操出身於閹宦家庭,社會階級低下,傳統的儒家學派看不起他的出身,他也不認同儒家學派的禮教與道德規範。他交遊廣闊、閱歷豐富;他生性節儉,從政的風格崇法務實;他非常渴求人才、任用人才時,根本不在乎世俗的評價。
曹操還有一個重要的人格特質,就是他的文采。他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自《詩經》以來,最好的四言詩。他的詩反映現實、抒發胸懷、慷慨有力。他的四言詩代表作是〈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很有意思,文情並茂。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說得乾淨利落。最後二段在表述他對於求才的看法。賢主固然有求才之苦;相對的,人 才也有賢主難遇的困惑。這種困惑,好比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接著,曹操再說到他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彷彿是山不厭高、水不厭 深。既然如此,難覓明主的人才,何不來投效於我曹操呢?曹操自覺可以與周公做比較。周公就是因為有「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求才之心,才會得到天下的 擁戴。
這就是才華橫溢、雄才大略的曹操。
因為曹操具備才識過人、文采風流的人格特質,加上他胸懷大度、求賢若渴,所以曹操的用人格局比較寬闊。在曹操陣營中,文臣武將、騷人墨客,皆為一時之選,可謂是人才濟濟。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曹操為: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在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以寡擊眾,大敗袁紹,奠定統一中原的基礎。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認為,這是代表漢朝末年,社會勢力版圖的變遷。官渡 之戰是個分界,明確標示了法家寒門集團的興起(曹操為代表),以及儒家豪族集團的式微(袁紹為代表)。不過,從人格特質與領導統馭的角度來看,袁紹手下的重要謀略家,如荀彧、許攸,都先後背離了袁紹,投靠曹操。代表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 念舊惡」的人格特質,作為打天下的的領導者,更優於袁紹的「繁儀多禮,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人格特質。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法家的人格特質與儒家的人格特質,基本上是不同的。西漢末年的王莽,與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是非常強烈的對比。王莽篤信儒教,一切以復古 為尊,王莽甚至要全面恢復周朝的井田制度;曹操不理會傳統的包袱,崇法務實,一切以目的為導向。曹操創立屯田制度,命令不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以求恢復經 濟生產,並解決軍糧問題。曹操甚至鼓勵他的妻妾,在他過世之後改嫁。個性決定命運。一個領導者的人格特質,也會決定他的基業成敗。在打天下的亂世,從歷史經驗來看,法家的人格特質,更強於儒家的人格特質的.
劉備在早期,沒有自己的地盤,曾經依托在諸多的地方勢力之下,包含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璋等等。劉備的悽悽惶惶與孔子的周遊列國作比較,其實也毫不遜色。
有趣的是,在劉備投靠這些軍頭的經驗之中,似乎與曹操最合得來。其實在兩人交往的過程中,是曹操有恩於劉備。後來兩人分裂,是劉備恩將仇報,對不起曹操。《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之前,劉備投靠呂布,又同時收編招募自己的兵馬萬餘人。呂布對於劉備的不斷擴大自己的軍力很不以為然,於是雙方翻了臉。呂布是個驍將,出兵就把劉備打敗 了,還俘虜了劉備的妻小。劉備跑去投靠曹操。曹操愛惜劉備是個人才,所以親自出征,討伐呂布。「曹公自出東征,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終於 幫劉備救回了老婆孩子,一起回到了許都。
曹操救了劉備妻小,還拜劉備為將軍,非常禮遇。出則同車,坐則同席。這段時期,是曹劉兩人英雄惜英雄的美好時光。當時的曹操,已是一方霸主。劉備還是寄人籬下。著名的故事「煮酒論英雄」,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公元198年):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在曹操的眼中,當時寄人籬下的劉備,是個英雄。袁紹(字本初)雖然在當時是兵多將廣、聲威最盛,可謂天下第一,卻不被曹操放在眼內。後來漢獻帝的岳父董承,想要誅殺曹操,所以帶了漢獻帝的血詔,要求劉備一起合作滅曹。事跡敗漏,曹操與劉備的英雄惜英雄的美好時光,宣告結束。
「煮酒論英雄」的故事非常有趣,一方面顯示劉備必然有過人之處,能讓曹操如此看重;另一方面,也顯示曹操的確眼光獨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說 的一點都不錯。日後也只有劉備能與他分庭抗禮。當時的孫權,才16歲,還沒有冒出頭來,東吳是由勇猛無儔的小霸王孫策當家。幾年之後,孫策過世,三國鼎立 的另一位主角,孫權才登上舞臺。
至於曹操是如何評價孫權呢?曹操評論孫權是在煮酒論英雄的15年之後(公元213 年),「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志•吳主 傳》)所以曹操對孫權的評論是:「生兒子就當如孫權!」
其實這句話說得很實在。曹操年長孫權27歲,曹操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58歲了。曹操也許在心中拿孫權,與自己的接班兒子曹丕做了比較,孫權還是比曹丕優秀。
有趣的是,孫權的哥哥孫策,也很討人喜愛。孫策早年初遭喪父之痛,去投靠他父親孫堅的上級軍事領袖袁術。袁術極為欣賞孫策,就好希望能夠生子如孫策,甚至死而無憾:「術常歎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三國志•吳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權的父親與哥哥,孫堅、孫策都是親冒矢石、衝鋒陷陣,勇猛非凡。在孫氏家族的基因雙螺旋鏈中,一定是有很強的「勇敢」基因。在赤壁之戰的前夕,曹操號稱 兵馬80萬,東吳只能動員兵馬5萬。當時大部分飽學的謀臣,如素孚眾望的張昭、顧雍、秦松等,都認為東吳完全無法抗衡曹操。與其家毀人亡、生靈塗炭,不如 「歸順中央」。孫權當時才 26 歲,在這個緊要關頭,孫氏家族的「勇敢」基因發揮了關鍵作用。孫權接受了周瑜、魯肅的建議,決定一戰。因而寫下了中國戰爭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個案例。
孫權為了展示決心,在會議中,當場拔刀砍斷了面前的茶几,說:「各位將吏如果還有誰要再提歸順曹操,就會與這個茶几有相同下場。」既然作了重大的決策,就要很快統一行動。不允許雜音干擾行動策略的有效執行。少年英雄孫權的這個做法,充分展現出了他的領導魅力。從這些片段,可以感受到孫氏家族的人格特質。
咁當然...
向三國志中陳壽真係好睇好曹操...
不過...
亦都唔排除因為要尊曹...
因為晉國係建基於魏國之上...
所以點都要比返幾分面魏國既...
歡迎光臨 經典日本特撮●動畫●卡通回憶 (http://oldcake.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