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ooo 於 6-11-2015 11:53 發表
"揾錢至上,存感恩的心不是港人的核心價"同感...以前都聽d師博講過 : "功夫 , 外國人就當係寶香港(依家)反而無人學.."
香港功夫熱全盛期在六七十年代,隨經濟及科技發展,功夫熱潮在八十年代開始走下坡;本來是有潛質發展成為香港優勢的中國功夫就這樣走到未路 ...
引用:
原帖由 ooo 於 6-11-2015 12:07 發表
戲份拍左唔夠3份1 , 人去左 , 難免要大改劇本..劇中仲要講到話要整容眞係好難接受 ,期望嘅功夫武打片變成似後期成龍警察故事嘅動作片....以前聽聞N年前有個港人去山卡拉地方旅行 , 當地入境關員一 ...
Youtube 上有不少外國製作的李小龍記錄片,拍得相當詳盡和認真
央視拍過李小龍傳電視劇,製作雖馬虎,卻可感到演員們相當有誠意,值得捧場
外地不論貧富遠近的地方,好多人一聽到香港,都會識得講 布魯士李 和 積奇陳
印度好多地方到今天都經常翻播李小龍的電影 ...
引用:
原帖由 East 於 6-11-2015 14:12 發表
不單是香港人的問題, 是整個世界的大氣候都變了...我們在小時候和獅子山下時代的老香港, 是比較有人情味, 易滿足和懂感恩的...小時候, 幾家人屈在一個單位, 大部份市民都沒錢買樓...有隻河包旦餸飯已經很開心 ...
六七十年代的港人大部份都是新移民及其後代
經濟未上路,大部份人都在捱苦拼生活,那時候的港人確是較有人情味
在大都市生活的人,都會比較急功近利,香港是其一
記唔記得以前電視劇有個市儈佬陳積的角色,大家都叫他做積少
笑貧不笑娼及憎人富貴厭人貧,似乎都包括在香港精神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