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1973年12月1日《華僑日報》廣告)
我的BLOG友楊二蚊小姐上了一篇「無線電視一開台的1967」,把1967年TVB無線電視開台,作一另類角度分析,看完之後,發覺精闢有見地,並非坊間那些文化評論人,說得那麼「行貨」,確是「抵讚,抵讚」。其實,TVB之所以成功坐大,到今時今日,擁有「慣性收視率」的電視台,無堅不催,原因是以前TVB節目真是夠多元化外,另一原因是對台「麗的電視」,因為英國人那種「紳士風度」,做事「慢條斯理」,又或者「闊佬懶理」,最終任由它「坐大而不理」。

英國麗的呼聲有限公司REDIFUSSION,於1949年3月22日在香港成立「麗的呼聲」電台。除香港外,馬來亞、新加坡、巴巴多斯等英國殖民地,也有「麗的呼聲」電台。

(圖: 1957年5月29日,麗的映聲在港督葛量洪親自主持按扭下,正式啟播,當日《工商日報》報導)
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以400萬元資本創辦的電視台正式成立,名為「麗的映聲」,為香港第一家電視台。麗的映聲以有線黑白廣播,只得英文台,每戶安裝費為25元,租機費為每月45元,收看費每月25元,當時睇電視根本是富貴人家的專利,電視機是富豪家居必有的裝飾品。1963年,麗的映聲中文台成立,由鍾啟文擔任中文台總監,在他的本領下,製作不同類型兼多元化的電視節目,除粵語配音西片外,還自製不少劇集。四五年間,鍾啟文把麗的搞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西德、日本等國製造的電視不斷運到香港,款式新穎,畫面清晰,售價較平,只要幾千元就可買到一部,中產及小康家庭都有能力購買電視機,於是麗的的用戶人數以倍數激增,由開台的幾百戶,增至1968年的十萬戶。當時TVB尚未開台,麗的獨市生意,沒有競爭對手,用戶當然激增。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二家電視台「無線電視TVB」正式啟播。這間電視台,不但無需月費,且無線兼彩色廣播(1972年TVB才全面彩色廣播),當時每座公共屋邨只需一條公共天線,普通大廈或單幢房屋安裝一條魚骨天線,一插電掣就可清楚睇到,簡單方便。當時的麗的,依舊是有線兼黑白廣播,用戶因而大量流失。但這班保守的英國人高層,還認為TVB根本無可能打低麗的。TVB一開台,麗的已經「預輸數」。如果當年麗的高層能正視現實,當年立即以無線廣播,就仍有一日與TVB競爭。

(圖: 麗的也嘗試製作好的節目與TVB競爭,包括新聞報導,務求最快最新,圖為1967年11月21日《華僑日報》廣告)
TVB開台後,觀眾人數不斷增加,愈戰愈強。反觀麗的,則用戶不斷流失,愈戰愈弱。雖然後來月費由二十五元減至二十元,也無補於事。不少麗的藝員也紛紛跳槽去無線。與此同時,電視用戶直線上升,1974年之統計,全港八十五萬個家庭中,有七十八萬以上是擁有電視機,不過都是睇TVB的較多。吳昊的《香港電視史話》說:「TVB取得觀眾,而RTV顯得落伍,當時社會觀察家認為是香港一個文化戰勝另一個文化 - RTV(播映英國電視節目為主)推銷的英國生活方式,被TVB(播映美國電視節目為主)推銷的美國生活方式所取代。」
麗的高層們,才有所醒悟,認為要把麗的,由有線轉為無線,由黑色轉為彩色廣播,才能與TVB作一長線競爭。1973年8月10日,香港政府宣布增發兩個十五年期的新無線電視台牌照,其中一個兼有中英文台牌照,由麗的呼聲有限公司投得;另一個只得中文台的牌照,就由以商業電台為首的財團投得,即後來的「佳視」。麗的投得牌照後,立即著手進行無線廣播工程,把舊有設備改裝及補充,1973年11月1日,宣布停播一個月。就因停播這一個月,令不少睇開麗的的觀眾,轉看TVB,TVB的「慣性收視」,由此而來。麗的日後更無法與之競爭。

(圖: 1973年10月31日《大公報》報導)
新的麗的電視即將啟播,麗的高層們召開記者會,公布新的節目內容。另一邊廂,無線也公布下月陸續推出新節目,根本不容麗的有一點生存空間。

(圖: 1973年11月27日《大公報》報導)

(圖: 1973年11月30日《大公報》報導)
1973年12月1日,無線兼彩色廣播的麗的電視正式以新面貌和觀眾見面。為紀念當日盛事,麗的電視還是英資時代,都以每年12月1日為麗的電視台慶日。

(圖: 1973年12月1日《華僑日報》廣告)
啟播當日,由麗的電視常務董事華倫陪同簡悅強爵士、高登爵士,主持金龍及醒獅點晴,並直播與東華三院合辦的義演遊藝大會。

(圖: 1973年12月2日《工商日報》報導)
麗的電視開播,報章均刊出祝賀廣告。

(圖: 1973年12月2日《華僑日報》廣告)
麗的電視啟播後,更推出「幸運匙」有獎問答節目,頭獎獎品是房車一部,二獎是彩色電視機,三獎是攝影機。

(圖: 1973年12月7日《工商日報》廣告)
麗的電視雖開播,但由於優質的發射站早於被TVB搶走了,只剩下一些較次級的發射站供麗的選擇,且各大廈天線有利位置也早被TVB搶去了,所以麗的經常都雪花紛飛,幪幪查查,觀眾無癮而轉看TVB。況且當時的電視機,不同今日是搖控選台,而是像收音機般扭台,且非常麻煩,通常每部電視一扭台就清楚睇到TVB,要扭很久才是麗的電視,好多觀眾嫌煩都只睇TVB,也形成了一班「TVB死忠派」,這是麗的長期吃虧的重要原因之一。
吳昊的《香港電視史話》,引述1974年3月香港市場研究社一項獨立調查,發現超過十二歲的觀眾有二百六十萬人。
麗的中文台擁有最多觀眾的三個節目:
- 「麗的電視劇」 - 42萬2千人
- 「麗聲之夜」 - 39萬1千人
- 「秀蘭歌聲處處聞」 - 38萬4千人
TVB翡翠台收視率最高的三個節目:
- 「新聞及天氣報告」- 189萬人
- 「翡翠劇場」 - 178萬人
- 「唔出奇吖」 - 166萬人
由此證明,麗的最高收視的三個節目,收看人數只得TVB節目收看人數的四分之一,又點樣與TVB有得揮呢?
足以證明,當時的麗的電視以無線兼彩色廣播,實在未能威脅TVB,而且虧蝕愈來愈嚴重,18個月間,虧蝕額達二千多萬,令英國母公司震驚。麗的唯有陣前易帥,把常務董事唐紀爾(Mr. Don Gale)調回英國,重金禮聘TVB開台功臣黃錫照加盟,出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並挖走無線重臣鍾景輝,出任麗的中文台節目總監,取代張正甫,麗的的部署,實是不惜與TVB背水一戰。其後,佳藝電視也於1975年9月開台,廣播道四台山變為五台山。五台山電視大戰,由此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