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內地手塚治虫傳記書﹐日版直譯﹐商X印賣$24﹐便宜。
一本推理社會派大師松本清張40歲正式出道前卑微半生自傳。
兩個日本人﹐一個是我漫畫方面的第一偶像﹔一個是我暫時日本文學的第一偶像。(說暫時﹐因為我看得很少﹐未知能否有機會見識更高絕的作家。松本作品對社會的批判性﹐揭示能力真的令我嘆為觀止。)
另貼一報紙上對此松本傳記的介紹
文:彭礪青
近幾年來,在文化達人詹宏志的策劃下,台灣出版界開始重新出版松本清張的作品。今年,他的「映畫式自述」《半
生記》獲重譯出版,證明對台灣讀者來說,松本清張仍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位人們冠以「社會寫實派大師」的推理小說作家,突破正格派和變格派的傳統格局,發展
出自己的風格。筆者口味偏向純文學作品,涉獵日本推理小說不多,卻發現松本清張的小說,與左拉、莫泊桑的自然主義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松本清張對於當時的
社會觀察入微,對人物出身階級描寫入微,都在簡潔的敘事、慎密的佈局和抽絲剝襺的情節中表現出來。在新派推理小說、光怪陸離情節大行其道的今日,松本清張
的推理小說恍如黑白時代的新浪潮電影,予人隔世之感。
話雖如此,這位聲名噪起、收入極鉅的知名作家,直到不惑之年才寫出自己的處女作《西鄉紙幣》,但
這部小說還不是推理小說!對松本迷來說,作家卑微的前半生,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小時候父母關係怎樣不睦,一家生活怎樣窮困潦倒,小學畢業後怎樣在社會上打
混,擔任印刷廠工人、報社美工僱員等職,都不令人感到陌生。可是如此經歷真能造就一代知名作家嗎,還是松本清張一切成就本是命運推磨的結果﹖
在《半生記》裡,首先令我感到興趣的,是他小時候生活的九州小鎮。松本很喜歡將鄉鎮風光帶進他的
推理小說裡,例如《砂之器》裡面的龜田小鎮。但松本筆下的小鎮,並非川端康成描繪的雪國故鄉,或者夏目漱石眼中純樸的日本鄉村;它本身如同印刷廠的工作一
樣刻板、真實,但沒有變革派筆下日本城市的乖張、邪惡。相對於多姿多彩的東京和大阪,九州無疑是個小城市,人們默默地工作,他們的形象給予松本清張豐富的
題材,讓他刻劃出許多無名無姓處於社會低層的小人物。
松本的成長經歷理所當然地與他的文學口味配合起來,他在《半生記》裡坦言不喜歡日本自然主義作家
(森鷗外、夏目漱石等),《砂之器》也透過兩位低階警察的口,表達他對一切以新思潮派為名的文藝流派,或者武者小路實篤和有島武郎式的貴族理想主義不感興
趣。對松本這種為餬口而奔走的卑微小人物來說,很難對這些文學貴族的所謂「趣味」產生興趣,文學和閱讀更應該是在社會掙扎中給予慰藉的志趣。松本喜歡閱讀
蘇聯革命家布哈林和普列漢諾夫的文學理論,或者托馬斯.曼的小說,這固然是當時左翼風尚的影響,也是作者的個性使然。在松本的年代,下至坊間推理小說、上
至嚴肅文學作品,都很少刻劃出真實社會。江戶川亂步模仿愛倫坡的恐怖風格,而後輩的赤川次郎又喜歡繽紛而乖張的世界,松本卻反其道而行,貼近生活、人性。
他天生能夠高度專注地繪製美工圖案,使得他寫小說時,亦力求準確、鉅細靡遺地刻劃出故事線條,而且筆下的小人物都像他一樣﹕即使在壓力之下,仍是默默專注
於工作中。
松本清張的風格既是戰後日本社會的縮影,也是松本清張個性的寫照。他絕對是一個冷眼旁觀者。自年
少時在印刷廠工作的日子起,他仔細地觀察許多美工師傅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在《半生記》中都有細膩的描寫。後來受僱於九州朝日新聞美術部,他一直自覺是旁觀
的「第三者」,他旁觀從東京大阪派到這裡歷練的名牌大學新人,為了升遷機會而中轉到九州支部的中年職員,或者是遭流放至此的無用長輩。作為低等僱員的九州
本土居民,松本清張把朝日新聞這間如同日本階級社會縮影的大型機構看得十分透徹,正如他在《半生記》頭一章,娓娓道出父母間的瓜葛,而不帶一絲稚氣的愛
憎。大概在松本心中,既有那麼一點兒憤世和不屑,也有更多冷漠的理解。
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常予人冷酷、沉重的感覺,他對人性的了解也超越許多推理小說作家甚至小說家的
層次﹕他沒有將人性醜化、美化或誇張,也沒有刻意突出甚麼元素去吸引讀者,他沿用經典文學作品的武器,那就是熟練的筆法。《半生記》雖然寫了很多瑣細的回
憶和細節,節奏有時散漫,卻從不予人沉悶囉嗦的感覺,言簡意賅,語調也不卑不亢。真正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吸引不同世代的讀者,原因就在於作家本身的個性和歷
練造就了文學的語調,吸引你去聆聽他的前塵往事。
[
本帖最後由 singingsoul 於 23-1-2009 14:5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