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投票主題

星光伴我心 (昔日戲院) 多圖

由於本文內容甚長,為免大家難以消化,每天更新一次,直到文章完結為止。

希望借助投票功能,向戲院史貢獻者致謝,順道把文章提升,讓更多人知道。您們的支持,才是動力來源!

 

 

嗚謝本文內容之所有網站及網友,若你看到似曾相識的字句,不要懷疑,這可能是你分享過的經驗,不管這裡有沒有提到您們的名字,在此衷心感謝您們的分享。

 

特別嗚謝:

百老匯電影討論區 Movie Database

戲院誌 Talk Cinema

Cinema Treasures

私立香港近代博物館

※ 如若播放影片,請將音樂關閉 ※

 

01. First Youth
02. Visit to the Cinema
03. Childhood and Manhood
04. Love Theme
05. Cinema Paradiso - String Version

 

 

前言

 

  看見標題別以為在介紹電影,其實這次話題是「香港昔日的戲院」,那為何要以這部電影作標題?有看過《星光伴我心》的朋友,應該都有一點共嗚,本片故事是以「天堂戲院」作背景,藉著主角「多多」來訴說著人們童年的回憶,一種歡笑與無憂的美夢,而戲院最終也因時代的變遷給拆掉,一幕又一幕的感人情節,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靈,相信很多愛電影的人,都會把它列為喜愛電影之一,因此,以該片作為本文標題,是最貼切不過。

 

  這篇文章真的可謂「百鳥歸巢」之作,此乃搜遍五千多個站點、匯聚百多個網站、將零碎資料重新整合、並把最為人感興趣的部份融會改編而成,經多番過濾轉為一篇綜合性的文章。名稱部份以中英對照,其他能找到年份的都會註上,目的是方便大家容易理解,並盡量把重點列出;由於涉及的網站實在太多,名字未能一一盡錄,敬請來源者見諒。這些資料來源,部份是由一班戲院資深業餘愛好者不辭勞苦,默默耕耘不計名利,每天翻看舊報,與及四出找查有關事物,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珍貴程度可想而知。有記錄香港戲院史的網站並不多,屈指可數,最令人欣喜的是,原來日本也有記錄我們的戲院,雖然院數不多,但他們的專注精神,實在令人佩服。就以上種種因素所影響,不是對戲院情有獨鍾的我,亦被他們的真誠打動,耗時約三個月的空餘時間去製作本文,希望能藉此對戲院史作出一點貢獻,從而令大家有進一步的認識。

 

  戲院大家去得多,戲院背後的歷史及故事你又知多少?以下提及的戲院,你未必每間都認識,但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社會環境與民生,昔日戲院的設備雖則比不上今天的戲院先進,但氣勢與宏偉的建築卻勝今天的迷你戲院。

 

  近年來香港興起《集體回憶》熱潮,在眾多回憶之中,你曾否憶起「戲院」這位老朋友?還記得第一次在哪間戲院看戲嗎?首次與情人約會的戲院又是哪一間呢?場外場內的熱鬧氣氛,戲院門外各式各樣的街頭小食,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一再回味的光景;今天當你舊地重遊,有否勾起絲絲回憶?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老朋友,今天它的命運又會如何?現在就讓我們進入時光隧道,由香港開埠的第一間戲院出發,一起回到昔日香港,去探望與我們惜別以久的老朋友吧!

 

 

省港澳戲院史

 

  香港 ── 省港澳這三處地方之中,最先有電影傳入的是香港。原來在1895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製成第一部電影機之後第二年,電影這門新興玩意已經傳入香港,真可謂得風氣之先!但是香港早期仍未有電影院,市民要看電影,只能光顧那些街邊臨時的電影棚,非但設備簡陋,而且放映的均是一些畫面不清而又無聲的短片。其後,在1903年至1911年之間,在中環地區出現了「比照戲院」

、「域多利戲院」以及「奄派亞影畫戲院」;從此,香港九龍各區便陸陸續續興建了不少戲院,而影片由無聲默片轉為有聲電影,由黑白影片轉為彩色電影,觀眾的享受便大為提高了。

  從1896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不少電影,但它們都是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部以上,直到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成套」的故事片公映,此片名為《基督的受難》,它是1902年法國「百代公司」的出品,導演是「 F‧齊卡」。

 

  廣州 ── 電影院在廣州的出現,較香港遲了十多年,遲至1920年,廣州的第一間電影院「南關戲院」落成營業,自此,廣州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愈開愈多,而入場觀眾亦大幅增加;根據資料統計,在1934年,即電影院在廣州出現之後的14年,當時廣州全市的電影院有21間之多,而座位有差不多二萬個,相當可觀。有些專家指出,廣州電影的愈來愈興旺,令廣州的粵劇發展受到影響,開始走下坡。

 

  澳門 ── 省港澳之中,最遲有電影院出現的是澳門。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是在1921年落成開業的「域多利戲院」,它比廣州的「南關戲院」遲了一年左右。現在這間位於新馬路的戲院已經拆卸改建成銀行了!在「域多利戲院」尚未出現之前,原來位於崗頂的「崗頂劇院」也曾放映電影,但它以歌劇演出為主,所以並不算是正式電影院。

 

(圖:松栢之聲 資料:廣州日報、網路)

 

 

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

 

  若數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當然就是1867年的「同慶戲園」,它是香港開埠的第一間戲院,不過當時的「同慶戲園」並不算是正式的電影院。香港出現首間正式的戲院,是在1901年,位於中環荷里活道與依利近街 (舊稱:泥街) 處,名為「喜來園」。當時電影放映密度及數量不像現在頻密,只在星期二、四、六晚各播放一場影片。

 

  港島的第一間戲院落成於1867年,位於上環街市街 (1909年改名為普慶坊) 與墳墓街 (1869年改名為普仁街) 之間的「同慶戲園」,於1890年改建成「重慶戲院」,20世紀初開始放映電影,1913年拆卸,其後變成了民居。

 

  第二間戲院落成於1870年代,位於皇后大道西與甘雨街交界的「高陞戲園」

,於1928年曾經重建,內設有一間「武昌酒樓」,1971年結業,期後改建為民居。1869年,一間「皇家戲院」設於第一代的大會堂內。

 

  1903年,一間簡陋的「奄派亞影畫戲院」,開設於德輔道中與租卑利街之間,後來改建為「和平戲院」,1921年拆卸。於1927年改建為「消防局大廈」,現時為「恆生銀行」。

 

  1904年,一間全港最大的「太平戲院」落成於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一座名為「龜背」的小山崗上,1970年代結業改建為「華明中心」。

 

  1907年,一間由俱樂部改裝的「比照戲院」落成於中環的雲咸街,以放映電影為業務,於1931年改建為第一代的「娛樂戲院」。

 

  1911年,一間「域多利戲院」落成於德輔道中,現為「永安集團大廈」。另一間則為供華人消遺的「九如坊戲院」。稍後,還有一間「香港影畫戲院」( 即「皇后戲院」前身)。

 

  1920年代落成的有石塘咀的「新新戲院」,水街的「西園」,德輔道中的「新世界戲院」,波斯富街的「利舞臺」、皇后大道東的「香港大舞臺」等。

 

  香港開埠初期,九龍半島的發展較香港島慢。九龍區第一間戲院要到1919年才落成,位於油麻地廟街,名為「廣智戲院」。其後陸續開業的有旺角新填地街的「旺角戲院」、紅磡的「美方戲院」、油麻地公眾四方街的「第一戲院」、深水埗荔枝角道的「明聲戲院」,以及油麻地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

 

(圖:文匯報、松栢之聲 資料:松栢之聲、Rodney、何志平、維基百科、網路)

 

 

香港戲院之最

 

利舞臺‧首間又或者是唯一一間戲院,作為選美比賽場地。

皇后戲院‧率先裝置那時最新式的流聲機,成為首間放映有聲彩色電影的戲院。

影藝戲院‧首間採用多間戲院銀幕設計的戲院及上映一部電影最長映期的紀錄。

娛樂戲院‧為香港第一所冷氣開放的戲院。

麗宮戲院‧香港戲院史上最大的戲院。

京都戲院‧第一間把戲院一開二,成為現今迷你戲院的始祖。

新華戲院 (第二代)‧是全港第一家裝有自動扶手電梯的戲院。

碧麗宮戲院‧最豪華及戲票最昂貴的戲院。

百老匯戲院‧現時香港最大的院線。

 

 

現存歷史最悠久仍在營業的戲院

 

港島區:總統戲院 (1966) 銅鑼灣謝斐道517號

九龍區:銀都戲院 (1963) 官塘輔仁街88號

新界區:元朗戲院 (1959) 新界元朗炮仗坊8號

同慶戲園(圖中央右方箭嘴示),貌似民居。《文匯報》

 

皇家戲院,便是位於此大會堂內 (1910)。《松栢之聲》

 

青年會背後的小屋為‧比照戲院。《松栢之聲》

 

約1915年德輔道中的‧域多利戲院。《松栢之聲》

 

 

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戲票價格及物價參考:

 

首輪西片戲院前座收 ----------- $1.50 -- $3.50

首輪粵語片戲院收 -------------- $0.40 -- $1.70
二輪西片戲院收 ----------------- $0.70 -- $2.40
首輪粵語片戲院公餘場收 ----- $0.20 -- $0.70

 

那時想看西片,可看首輪、二輪、三輪、早場或公餘場等。

 

五六十年代,一般工資由二十至一百元不等。

五十年代,坐電車要豆零 (5仙),就可由西灣河坐到灣仔。

五十年代,到首輪西片戲院看一場超等,可買35份報紙看。

六十年代初,三元五角可以吃七碗細雲吞麵。

 

(資料:戲院誌、網路)

投票項目 ( 多選: 最多可選 2 項 ) 參與人數 25  

1.  謝謝您們的貢獻!
 

17 (41.46%)

2.  支持,推推推!
 

24 (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