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港澳戲院史
香港 ── 省港澳這三處地方之中,最先有電影傳入的是香港。原來在1895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製成第一部電影機之後第二年,電影這門新興玩意已經傳入香港,真可謂得風氣之先!但是香港早期仍未有電影院,市民要看電影,只能光顧那些街邊臨時的電影棚,非但設備簡陋,而且放映的均是一些畫面不清而又無聲的短片。其後,在1903年至1911年之間,在中環地區出現了「比照戲院」
、「域多利戲院」以及「奄派亞影畫戲院」;從此,香港九龍各區便陸陸續續興建了不少戲院,而影片由無聲默片轉為有聲電影,由黑白影片轉為彩色電影,觀眾的享受便大為提高了。
從1896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不少電影,但它們都是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部以上,直到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成套」的故事片公映,此片名為《基督的受難》,它是1902年法國「百代公司」的出品,導演是「 F‧齊卡」。
廣州 ── 電影院在廣州的出現,較香港遲了十多年,遲至1920年,廣州的第一間電影院「南關戲院」落成營業,自此,廣州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愈開愈多,而入場觀眾亦大幅增加;根據資料統計,在1934年,即電影院在廣州出現之後的14年,當時廣州全市的電影院有21間之多,而座位有差不多二萬個,相當可觀。有些專家指出,廣州電影的愈來愈興旺,令廣州的粵劇發展受到影響,開始走下坡。
澳門 ── 省港澳之中,最遲有電影院出現的是澳門。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是在1921年落成開業的「域多利戲院」,它比廣州的「南關戲院」遲了一年左右。現在這間位於新馬路的戲院已經拆卸改建成銀行了!在「域多利戲院」尚未出現之前,原來位於崗頂的「崗頂劇院」也曾放映電影,但它以歌劇演出為主,所以並不算是正式電影院。
(圖:松栢之聲 資料:廣州日報、網路)
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
若數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當然就是1867年的「同慶戲園」,它是香港開埠的第一間戲院,不過當時的「同慶戲園」並不算是正式的電影院。香港出現首間正式的戲院,是在1901年,位於中環荷里活道與依利近街 (舊稱:泥街) 處,名為「喜來園」。當時電影放映密度及數量不像現在頻密,只在星期二、四、六晚各播放一場影片。
港島的第一間戲院落成於1867年,位於上環街市街 (1909年改名為普慶坊) 與墳墓街 (1869年改名為普仁街) 之間的「同慶戲園」,於1890年改建成「重慶戲院」,20世紀初開始放映電影,1913年拆卸,其後變成了民居。
第二間戲院落成於1870年代,位於皇后大道西與甘雨街交界的「高陞戲園」
,於1928年曾經重建,內設有一間「武昌酒樓」,1971年結業,期後改建為民居。1869年,一間「皇家戲院」設於第一代的大會堂內。
1903年,一間簡陋的「奄派亞影畫戲院」,開設於德輔道中與租卑利街之間,後來改建為「和平戲院」,1921年拆卸。於1927年改建為「消防局大廈」,現時為「恆生銀行」。
1904年,一間全港最大的「太平戲院」落成於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一座名為「龜背」的小山崗上,1970年代結業改建為「華明中心」。
1907年,一間由俱樂部改裝的「比照戲院」落成於中環的雲咸街,以放映電影為業務,於1931年改建為第一代的「娛樂戲院」。
1911年,一間「域多利戲院」落成於德輔道中,現為「永安集團大廈」。另一間則為供華人消遺的「九如坊戲院」。稍後,還有一間「香港影畫戲院」( 即「皇后戲院」前身)。
1920年代落成的有石塘咀的「新新戲院」,水街的「西園」,德輔道中的「新世界戲院」,波斯富街的「利舞臺」、皇后大道東的「香港大舞臺」等。
香港開埠初期,九龍半島的發展較香港島慢。九龍區第一間戲院要到1919年才落成,位於油麻地廟街,名為「廣智戲院」。其後陸續開業的有旺角新填地街的「旺角戲院」、紅磡的「美方戲院」、油麻地公眾四方街的「第一戲院」、深水埗荔枝角道的「明聲戲院」,以及油麻地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
(圖:文匯報、松栢之聲 資料:松栢之聲、Rodney、何志平、維基百科、網路)
香港戲院之最
利舞臺‧首間又或者是唯一一間戲院,作為選美比賽場地。
皇后戲院‧率先裝置那時最新式的流聲機,成為首間放映有聲彩色電影的戲院。
影藝戲院‧首間採用多間戲院銀幕設計的戲院及上映一部電影最長映期的紀錄。
娛樂戲院‧為香港第一所冷氣開放的戲院。
麗宮戲院‧香港戲院史上最大的戲院。
京都戲院‧第一間把戲院一開二,成為現今迷你戲院的始祖。
新華戲院 (第二代)‧是全港第一家裝有自動扶手電梯的戲院。
碧麗宮戲院‧最豪華及戲票最昂貴的戲院。
百老匯戲院‧現時香港最大的院線。
現存歷史最悠久仍在營業的戲院
港島區:總統戲院 (1966) 銅鑼灣謝斐道517號
九龍區:銀都戲院 (1963) 官塘輔仁街88號
新界區:元朗戲院 (1959) 新界元朗炮仗坊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