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唔算呢?
「大和(計劃名A140F5)」在1937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造船船渠〕開始動工(※第4船塢〔第4船渠〕原是負責整備、補修、配備用,並非用來造艦)。干船塢因大和的建造而進行擴建,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當時為了不讓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據說最初海軍方面只有部份人知道正建造大和。為了保持機密,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而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塢中軍艦的長度,就連屋頂上都加上圍板。從事建造的人身份被嚴密調查,而造船所本身亦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
其後在1940年8月8日下水,而期間「天皇陛下將出席進水式(下水典禮)」的傳言廣泛流傳,結果是由海軍大臣代理出席(海軍省建議兩個艦名後再由日本天皇選定是海軍命名艦船的慣例)。儘管說是下水,但絕不是字面般如武藏從船台這樣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塢注水而已。而且,由於保持機密,下水典禮並沒有向外公佈,因此世界第一的戰艦的下水典禮顯得非常冷清。大和於1941年12月7日公試完成,並在同年12月16日服役。
另外「大和」是奈良縣的古代藩國名(大和),並且有像徴「日本」的意味,從而表現出海軍對本艦的期待程度(同樣概念的名稱有扶桑)。其正式的名稱是「軍艦大和」。
同時,大和使用了很多當時最新的技術。球狀船首(Bulbous bow)突出3公尺,將波浪阻力降低7%,增加航行速度,在甲板的煙囪開口處使用蜂巢狀的裝甲。其他的是採用了非常巨大的觀測用望遠鏡及測距儀,除了沒有雷達技術外,大和是當時日本最高科技的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