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12
發新話題
打印

諸葛亮是智還是昏?

諸葛亮是智還是昏?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智者的代表,但近年有史學家都不盡信,有些史學家更覺得諸葛亮單天保至尊的風格有微言,事事一手包辦,不懂分工和團隊的重要性,就好像一隊球隊縱然有一個出色的籃球員,以洛杉磯湖人和前費城76人為例,只得一個好勁的高比拜仁同艾佛遜,場場賽事都個人獨取五十分,反而從未一嘗總冠軍(註,高比拜仁除外,高比拜仁於2000年、20001年及2002年與現今為熱火隊的奧尼爾三度取得總冠軍),蜀漢的情形就好似這兩支球隊,於三國之中是最弱的,最早被滅的。

TOP

做人太穩陣可以話係「諸葛亮」既長處同幣處!

TOP

引用:
原帖由 矢作省吾 於 13-9-2007 16:11 發表 做人太穩陣可以話係「諸葛亮」既長處同幣處!

 

省吾兄,你有寫錯別字的惡習,應該係弊處,不是幣處,你寫的"幣"字是銀幣或幣值個幣字。

TOP

引用:
原帖由 KEROROGUNSO8 於 13-9-2007 17:05 發表   省吾兄,你有寫錯別字的惡習,應該係弊處,不是幣處,你寫的"幣"字是銀幣或幣值個幣字。
受教! 鬼叫自己D中文小學都未畢業咩!!

 

其實小弟好多時Post帖都係靠Copy & Paste, 字典搵倒乜就用乜, 希望大家唔好見笑, 繼續指點。

TOP

引用:
原帖由 矢作省吾 於 14-9-2007 09:10 發表 受教! 鬼叫自己D中文小學都未畢業咩!!   其實小弟好多時Post帖都係靠Copy & Paste, 字典搵倒乜就用乜, 希望大家唔好見笑, 繼續指點。

 

可能您係外地好少用中文字

TOP

引用:
原帖由 celia 於 14-9-2007 10:05 發表   可能您係外地好少用中文字
都係你最瞭解我。

TOP

引用:
原帖由 矢作省吾 於 14-9-2007 11:04 發表 都係你最瞭解我。

 

haha.....

TOP

引用:
原帖由 KEROROGUNSO8 於 11-9-2007 21:00 發表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智者的代表,但近年有史學家都不盡信,有些史學家更覺得諸葛亮單天保至尊的風格有微言,事事一手包辦,不懂分工和團隊的重要性,就好像一隊球隊縱然有一個出色的籃球員,以洛杉磯湖人和前費 ...
個人覺得「諸葛亮」最大既錯唔係忌分工、勞北伐、用「馬謖」, 而係點解佢要去幫「劉備」? 佢埋個決定草率、感情用事, 間接害死唔少人!

TOP

有人覺得諸葛亮係間接害死關二哥的......

大家又覺得點呢!?

最難墮的胎, 就是你我各懷鬼胎.

TOP

註,高比拜仁除外,高比拜仁於2000年、20001年及2002年與現今為熱火隊的奧尼爾三度取得總冠軍

 

 

 

講返轉頭...

諸葛亮既才能只係治國...

行軍指揮就不敢恭維...

雖然魏國都有良臣猛將...

但係如果真係行軍指揮出色既話...

都唔會成日打唔入...

或者真係內政問題令佢不得不放棄...

就好似東晉既桓溫咁...

 

不過...有個事實...

六出祈山只係杜撰...

出左四次之嘛...

所以好多民間傳說同三國演義係神化左蜀國既人...

我地要對歷史有個正確清晰既看法...

特攝之家重開了!!!
歡迎各位參觀: 特攝之家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因玖 於 14-9-2007 22:43 發表 有人覺得諸葛亮係間接害死關二哥的...... 大家又覺得點呢!?

why?

TOP

甘當時又真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TOP

引用:
原帖由 VJHI 於 28-6-2008 23:09 發表 why?

 

因為關二哥守荊洲時,

受到吳國攻打了近二個月,

蜀國一直都未有增援,

有人估計,

當時是有人建議不增兵,

而這人正是諸葛亮

最難墮的胎, 就是你我各懷鬼胎.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因玖 於 4-7-2008 22:47 發表   因為關二哥守荊洲時, 受到吳國攻打了近二個月, 蜀國一直都未有增援, 有人估計, 當時是有人建議不增兵, 而這人正是諸葛亮

 

上海大學曆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學者多有議論。

 

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但僅僅只是猜測。

 

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個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系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於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 \\\\\,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朱子彥認為,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系。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卹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冒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

TOP

引用:
原帖由 cmlwts 於 22-7-2008 12:11 發表   上海大學曆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 ...

cmlwts兄呢篇係自己作定係轉貼呀???

好利害呀...

即係話諸葛亮係古惑仔囉...

超奸...

 

孔明當時點解唔派其實係想趙低關羽就真...

原來係咁...

特攝之家重開了!!!
歡迎各位參觀: 特攝之家

TOP

是轉貼的.
但諸葛亮係有見識的人.他在劉備失意之時,
提出"隆中策", 及後成功. 令天下三分
一般人智慧是做不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cmlwts 於 24-7-2008 17:21 發表 是轉貼的.但諸葛亮係有見識的人.他在劉備失意之時,提出"隆中策", 及後成功. 令天下三分一般人智慧是做不到.

其實佢係醒目仔...

三分天下都唔係問題...

因為當時未有諸葛亮既時候...

個天下大勢都已經係三大勢力之爭...

曹操劉備孫權...

諸葛亮既出現就令呢個形勢更加明顯啫...



[ 本帖最後由 cmlwts 於 25-7-2008 09:41 編輯 ]
特攝之家重開了!!!
歡迎各位參觀: 特攝之家

TOP

我記得劉備差好多!

劉備那時沒有地盤的.寄居在劉表處.
及後用孔明計,佔了益州.三分天下大勢才明朗.

TOP

我唔相信諸葛亮是奸的

好簡單

 

1)如果諸葛亮是奸的,他想要權力,那他投靠劉備咪好冒險。那時劉備連地盤都無,更莫講話奪得整

   個江山了。萬一劉備失敗了,連命都無,此其一。

2)他要投靠也投靠有勢力的人(魏和吳都是不錯的選擇)啦。以他的才智,大家講到他咁工於心計,一

   定能將權力奪取過來。

3)有人話諸葛亮欲除去關羽,故不派兵增援。那劉備是廢的嗎?他知道關羽有事還不派兵去救援嗎?

   畢竟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諸葛亮有什麼能力去阻劉備出兵?事實應是消息遲遲未能去到劉備那

   裏。以古時來講,荊州和益州的距離是很遠的,而且劉備的地盤首都還要在四川內的成都,消息還

   未達到,關羽已經被擒殺了。(從事後劉備為關羽報仇一事就知道他不可能作壁上觀,更無可能被

   孔明所迷惑。)

4)在托孤的事上,如果諸葛亮是奸的,他大可以取劉褝的地位而代之,他更無須要北伐,先殺劉褝,自己稱

   帝,目的就已經能達到了。

5)他的出師表皆能表明他的心跡,而蜀國在他治理下井井有條,百姓都安居樂業。就連曾送進監牢

   的官吏、犯人也都沒有抱怨的。如果是奸的,一定會被發覺,就如司馬懿一樣。他死後,四川的人

   仍懷念他,敵國也一時不發兵去攻蜀(好像在哀吊他似的)。就可知道諸葛孔明的為人了。

 

(註1:我們不能像有些人一樣專去挖別人的蒼疤,畢竟人不是完全的。 我們也不能憑一些事再加上想像就話諸葛亮是奸的。 那實在是不公平,也是對他不恭敬。 又有人話隆中對講得好容易,天下根本是三分,我想問下這位人卿,連地盤都無,何來已經三分天下!? 孫吳和曹魏是兩股勢力,但劉備的兵力是加上難民才夠上萬兵多一些,請問何來勢力可言?隆中對不是我們可以說出來的,是俱有難測的智慧的人才能夠說出來的,講這話的人實在是不可理諭。 )

 

 

(註2:還有,話諸葛亮是奸的,自己也好不到哪裏! )

 

 

 

[ 本帖最後由 assemby 於 30-8-2008 00:01 編輯 ]

TOP

漏了回應孔明行軍指揮唔得的問題

1)當時已無大將可用。趙雲年老,有人更話他是女兒身!換轉你是孔明會點!?

 

2)唔通要軍師自己殺入敵陣才叫本事?才叫行軍指揮得好?

 

3)在孔明指揮下,也能殺掉張郃、王雙,氣死曹真,他在軍事上的本事可見一斑!

 

4)在空城計中,不慌張,尤為定,懿以為有詐,急退兵。事後才知中了計。孔明也分批有條不亂地退兵返回陣地去。(以幾千兵對二十多萬兵,換了別人早就嚇破膽了。)

 

5)雖然不是六出祈山,但他的八陣圖可是名震天下的。是能攻能守的陣式,後來孔明死,懿察看他的營地,不由震驚起來,說:「諸葛亮,天下之奇才也。」

 

6)當初有四虎上將,要西取益州並不難(馬超未加入)。到後來連趙雲也死了,請問再行軍指揮出色都好,都要有大將衝鋒配合才能成功,要是連大將都無,已經輸了一半,又怎能怪孔明一人!?

 

7)陳壽是魏個邊的人,不能將孔明捧到天上去,惟有踩他在軍事上不行,以免招殺生之禍。又因孔明的才智和為人為三國的人所知,故不能一踩到底,惟有講番一些合乎大衆的東西,以免激起民怨。

 

(註1:人有自由發表意見,但不可以不由分寸地去踐踏別人,胡亂地講,連死了的人也不尊重,是不應該的! )

TOP

 35 12
發新話題